[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从爬到乘的转变 —— 吉州区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概述
“原来上楼了就不想下来,现在有了电梯,方便多了,我每天都下楼散散步。”5月25日,家住吉州区北门街道中环小区的赵慧芳奶奶正乘电梯下楼去散步,说起电梯加装后的好处,一脸的开心。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是吉州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民生工程。去年以来,该区本着方便群众、提升品位的原则,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全力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着力提升了居民的居住品质和生活幸福指数。
求同存异,加装电梯破难题
去年年初,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工作在吉州区全面启动。老旧小区也能装电梯的消息一出,居民纷纷拍手叫好。可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如何装?居民不同意怎么办?资金怎么出?怎么能够快速办理?如何破解这一个个摆在面前的难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吉州区第一时间组织考察团前往上海静安区、杭州拱墅区考察学习,并对城区5个街道共36个社区全面启动调查摸底,深入调研了解加装电梯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精准施策,逐一破解。
在前期的走访调研中,住建部门和街道社区干部发现,“楼层高的有意愿,楼层低的觉得受影响,居民意见很难统一是最大的障碍”。为此,该区充分发挥业委会成员、楼栋长或单元长的作用,引导居民成立加装电梯筹备小组,全程跟进衔接。同时,组建一支加装电梯工作顾问团,聘请7名加装电梯工作中热心且经验丰富的牵头人、业委会负责人、社区干部,为居民加装电梯工作出谋划策。
为方便群众办理手续,该区在全市率先制定出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细则》,并编制“优化版”操作手册,将程序压缩为提出申请、审批开工、验收奖补“三步走”。同时,建立“一窗式受理、专员式帮办、保姆式服务、联合式审批”工作模式,让群众“一次不跑”或“只跑一次”。
加装电梯,钱怎么出是居民非常关心的问题。该区通过“奖补+自筹”的方式解决。奖补层面,每台电梯在市财政补贴5万元的基础上,区财政补5万元,对规定时限内申请批复并实施完工的,该区再奖励5万元;自筹层面,引导居民按照“从上到下,递减到零”的原则自主协商分摊剩余电梯初装费用和维修保养费用。
典型示范,连片推进加速度
“我们也是在政府的指导下,一步一步,摸索着边做边看。”吉州区北门街道北门社区莱茵河畔电梯筹建管理小组负责人,也是该小区东区10栋2单元的业主刘小平告诉笔者,“前期通过2单元全体业主的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很快完成审批并启动建设。”
该区按照“成熟一梯,加装一梯”的思路,在北门街道莱茵河畔东区10栋2单元开展先行先试,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1天内完成审批,第二天开工动建,成为全市首台开工动建的加装电梯。
莱茵河畔东区10栋2单元的动建,起着良好的示范效果,也吸引了众多前来取经的团队。“装电梯花了多少钱?每层怎么分担?是问得最多的几个问题。”刘小平坦言。
在莱茵河畔首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推进的同时,该区其他小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也迅速打开局面,电信、石油、中环、天龙花园等17个小区也陆续破题,连片推进,掀起了加装电梯的新热潮。与此同时,该区借助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加速成片打造推进,在充分摸排和宣传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业主在建设过程中尽量统一风格,形成规模效益,既降低了成本,又便于后期管理维护。目前,该区竣工、开工和申报办理的共有129台。
以人为本,居民参与显温情
电信小区位于吉州区鹭洲东路11号,1995年建成,有5栋268户居民。因建成年代较早,小区配套设施老化,不能满足居民现在的生活需求,群众要求改造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去年,电信小区正式确定为改造项目并开工建设。
“小区的老人越来越多,随着年纪增长,爬楼越来越不容易了,很多人都想装台电梯。”该小区加装电梯的发起人,今年83岁的龙华里告诉笔者。
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龙华里的号召下,小区很快成立了加装电梯工作组,积极筹划对接相关建设事宜。“我们就是做好宣传引导、审批验收,具体电梯的加装细节都是居民自己商量着来。”该区住建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该区坚持以民为本,突出做好引导服务,坚持民生工程让百姓“用得到、用得好”,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导向,充分宣传发动,坚持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同步动员,线上、线下宣传同时发力,全面开展政策解读和工作流程宣传培训,做到宣传全方位覆盖、全范围辐射。搭建居民议事平台,组建加装电梯筹建管理小组,积极指导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群众对加装电梯的意见和建议。电梯用什么品牌?电梯轿厢需要多大?每层分摊比例是多少?都是居民自己说了算。同时,在整个加装改造过程中,居民全程参与、监督项目施工和进行后续运维管理,真正实现“改成我想要的、做成我满意的”。
如今,电信小区5个单元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已投入使用,成为居民出行的“方便梯”“幸福梯”。
文/ 张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