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真感情“访”出好作风——吉安县创新开展“百名书记访万家”活动纪实
“地里的秧苗长得不错,化肥准备够了没,春耕还有啥困难没?”春耕时节,吉安县指阳乡石坑村党支部书记欧阳福德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为群众排忧解难。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吉安县创新开展“百名书记访万家”活动,全县339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听意见,实打实建台账、解难题,党群干群关系在一次次走访中更加密切。
进村组——基层当课堂,群众当老师
梅塘镇白塘村村民罗建成是家里的主心骨,2020年底突患大病,为治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外债,后期每月化疗需花费6000元,女儿大学刚毕业,儿子仍在读大学,妻子在家务农,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村党支部书记刘国炉了解情况后,当即上报镇党委、政府,经过村评议、乡审核、县审批,罗建成一家被列为“遇困即扶”对象,享受一系列帮扶政策,减轻了看病负担。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偏远村组去,到困难集中的地方去——油田镇屯山村党支部书记冯富生把最偏远的羊木村小组作为联系点,带着笔记本走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听意见、察民生。浬田镇仙峰村党支部书记丁菲礼上任后,当即组织推广大棚蔬菜种植,发展肉鸡养殖、井冈蜜柚等特色种养业,带动近百名村民依托产业就业增收。
不少党支部书记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走访紧密结合,把基层当课堂,把群众当老师,边走访边记民情日记。万福镇白竹村党支部书记罗晓武是一名90后,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他迅速进入角色,他在日记中写道:“红军烈士遗属胡森泉主动把冬春救助名额让给其他村民,老党员刘富本、罗军主动放弃低保申领,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我要向老党员们学习,向先进学习,服务好村民。”
339名基层党支部书记积极响应,纷纷喊响“跟我走、向我看齐”,累计走访2750个村组、10万多户群众,做到行政村、村组、农户走访“三个全覆盖”。
办实事——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看着大棚长势喜人的蔬菜,永阳镇成瓦村村民肖江泉高兴地说。在村党支部书记肖海明的带领下,肢体残疾的他承包了2亩大棚蔬菜,一年可以种3批次,村里合作社还负责统一收购,仅此一项,今年他就能增加近万元收入。
吉安县以“百名书记访万家”活动为载体,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见效,大力实施“能人兴村”计划,全面推广村干部带头领办、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党建扶贫模式,将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育成产业发展“带头人”,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县共引导235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带头发展大棚蔬菜、横江葡萄、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可带动6800余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各乡镇纷纷开展“大走访、大化解”活动,推动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化解。在万福镇,一批久拖未决的“钉子案”“骨头案”得以成功化解。在天河镇,涉及近400人的天河煤矿棚户区改造问题得到解决……
截至目前,全县339名基层党支部书记主动接访720余人次,处理各类大小信访矛盾纠纷420余件,确保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
立机制——制度常态化,时时能联系
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为防止走访活动一阵风,民情联系、帮扶群众工作流于形式,吉安县把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作为此次“百名书记访万家”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经常化、制度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董兴开说。
为此,吉安县明确基层党支部书记每人至少定点联系1个村小组、5名党员、10户以上困难农户,每周到村组走访不少于3次、每月不少于20天。
同时,为着眼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基层党支部书记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吉安县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信息收集、分类建账、反馈通报、限时销账四大工作环节,以村(社区)、乡镇为主体,分层分类分级建立台账,目前建立涉及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农民建房等各类工作台账13524件,办结13489件。
文/ 刘亮、刘安平、胡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