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筑致富路 “萄”醉八方客
原标题:“葡”筑致富路 “萄”醉八方客——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吉安县横江镇横溪村党支部
20多年前,葡萄对于吉安县人而言,只是一种普通的家常水果。如今,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吉安县横江镇横溪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冠以“横江”之名的葡萄,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朝阳产业,承载着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金色梦想。
从无到有,“点燃”致富希望
过去的横江镇横溪村,大部分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水稻和一些旱地农作物,生活基本维持温饱状态,很多农户都选择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空心村”现象十分严重。
1999年,村民肖章瑛从广西引进葡萄种苗,在家尝试种植巨峰葡萄。通过多年的探索,从开始的10亩,发展到后来的50亩,车子、房子一应俱全,肖章瑛成为当地一名耀眼的致富明星。
肖章瑛的成功,一下子“点燃”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自发前来学习种植技术,希望通过引种葡萄增加收入,村民肖光明就是其中一位。当时还未担任村支书的他,是一名善于钻研、敢闯敢干的年轻人。他在荒山上试种了2亩,专心研究种植技术,两年后葡萄开始挂果,并获得了丰收,口感和甜度比在旱地的都好,成了在荒山上种植葡萄的第一人。
从此,横溪村成了横江葡萄的发源地,小小的横江葡萄一时间成了村里的骄傲,也成了村里贫困户脱贫的“功臣”。2020年,横溪村横江葡萄种植面积达2600多亩,种植户发展至90余户,成功带动10户贫困户发展葡萄产业,总产量达400万斤,产值达1600万元。
从小到大,壮大富民产业
2008年,在村民的推选下,葡萄种植成功的致富能人肖光明,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始终认为:“葡萄产业不仅要使自己富,还要带领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当上村支书后,肖光明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带着党员干部到基地,提出用荒山代替旱地种植葡萄的想法后,带领党员干部在横溪公塘自然村荒山荒地先行试种,取得了很好效果,村民纷纷参与到葡萄产业中来。
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吉安县将横江葡萄作为“四个一”产业扶贫重要组成部分,出台了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现金奖补、产业保险“四轮驱动”金融扶贫政策,让贫困群众发展葡萄产业吃上了“定心丸”。
贫困户余新招的丈夫瘫痪在床多年,靠余新招打零工维持家庭生计,肖光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5年,肖光明利用扶贫政策帮助余新招种植3亩葡萄,手把手将技术传授给她,并解决资金和销售问题。2016年余新招葡萄收入达2万余元,同年实现了稳定脱贫。
2020年,公塘自然村96户农户中,种植户达80余户。不仅如此,横溪村委会其他自然村也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种植葡萄,目前村委会种植面积达2600余亩。
从弱到强,唱响品牌之歌
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横溪村党支部意识到必须把葡萄的种植、销售等统一起来,才能形成规模优势,形成品牌优势,扩大知名度。于是,该村开始建立起横江葡萄产业合作社,注册“横江葡萄”商标,从此改变了以往葡萄种植户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局面,提高了“横江葡萄”的市场竞争力。
从2004年开始,通过“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吉安县连续成功举办了16届“吉安横江葡萄节”。通过举办一系列横江葡萄宣传促销活动,横江葡萄品牌的知名度稳步提高。
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横溪村把葡萄种植专业大户和党员能人组织起来,通过“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引导村民种植葡萄、开展农业观光与葡萄采摘。村民摇身一变成为景区工作人员,返乡农民工开起了“农家乐”,贫困户享受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分红,吃上了旅游饭,从此走上了致富路。横溪村年接待省内外游客2.2万人次,先后被评为全省“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示范村、全省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省级生态旅游4A级景点。
文/ 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 郭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