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永新县三湾乡九陇村的新发展思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编辑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发布者:吉安小编
热度69票  浏览11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19年6月30日 15:39

□本报记者 林益民

地偏山多人稀,这是6月4日,记者在永新县三湾乡九陇村采访时对该村的第一印象。夏日里,群山环抱中的九陇村依旧凉爽宜人。这个村位于永新县和湖南茶陵县的交界处,林地达2.6万亩,人口近200户750余人,常驻人口只有120来人,贫困户占比超过40%,大部分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多是老人。

九陇村坐落于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第二个军事根据地——九陇山下,它在井冈山军民反“会剿”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村内随处可见村民大门口悬挂着的烈属牌,印证了当年那段峥嵘的红色岁月。革命战争年代,九陇村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新时代,有着红色基因的九陇村后人同样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向着脱贫致富的目标不屈奋进。

“现在我们的发展思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上好日子必须自力更生。”驻村第一书记、市司法局干部郑兵坚定地说。曾经,九陇村人依靠丰富的林地资源,砍树卖钱,虽然日子过得不错,但牺牲生态的“竭泽而渔”做法总不能长久。政府实施封山育林后,这里的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春风下,九陇村人又重新利用起这片山来,让这里生机焕发。

在九陇村的各个村组,每天都有垃圾清运车进村。九陇村人非常清楚这片山林造就的生态环境是笔财富,容不得破坏。他们配备了10多名保洁员,将垃圾清运车请到了各个村组。如今,在九陇村的各个村组,人们看到的都是一幅山清水秀、整洁干净的画面。村民肖逢才在家门口办起了民宿。“清静、空气好,住一晚至少收200元。”肖逢才高兴地说。

养蜂是这里的传统产业,大片的山林是村民养蜂的蜜源。过去由于缺乏技术,农户养蜂完全顺其自然。“搭个蜂箱,任由蜜蜂自由出入,有蜂蜜就喝,没蜂蜜就算了。”该村荷树坪村组贫困户邱应良说。“现在,我们在树洞中寻找野生中蜂,在蜂箱外涂上蜜蜡,吸引野蜂常住。”邱应良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养蜂技艺。

九陇村里遍布着山乌桕等多样树种,这些树大多花期较长,因此邱应良家的蜂蜜营养成分丰富、产量很高。记者应邀品尝了他的蜂蜜,清甜润喉,入口后久有余味。“一斤蜂蜜至少要卖50元,依靠乡里搭建的电商平台,销路不用愁。”邱应良说。去年,他和弟弟邱应斌养蜂收入有10多万元。村里还成立了永新县荷树坪养殖合作社,共有6位社员,邱应斌任社长,兄弟两人带着全村村民规模养蜂。

树不能砍,毛竹就是这片山林给予九陇村人的“绿色银行”。村民叶静经常上山砍毛竹,一根毛竹能有12元的收入。但由于年龄大,加上没有路修到山里,一天下来,叶静砍不了多少竹子。要将这大片的竹林盘活生财,必须修路。目前,郑兵已经做好了调研,准备争取50万元的资金用于修通进山路。“适度的砍伐对毛竹的生长反而有利。大车能开进去,村民们都会去砍,挖竹笋也方便得多,这是条致富门路。”郑兵说。

山区昼夜温差大,种红薯是九陇村的传统产业,种出的红薯产量高、品质好。以往,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致使村里劳力减少,加之没有机械,不少地成了撂荒地。现在村里买了翻耕机和制粉机,为村民提供翻地平整以及制作红薯粉等服务,勤劳的山区人开始在耕地上大规模种植红薯。目前,该村的红薯种植规模已经突破了200亩。据介绍,一亩地能产3000斤红薯,能做成1000斤红薯干,一斤红薯干可以卖到10元钱,种一亩就有1万元的收入。因此,种红薯成了山里人绝佳的致富途径。

“山区要实现脱贫致富,还是要靠山吃山。政府要做的就是保护好生态环境,为村民利用这片山水提供便利,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不能搞大包大揽,脱离山区实际。”郑兵说出了这两年来驻村扶贫的工作感悟,“只有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村民主动投身进来,脱贫才有可持续性。”

顶:4 踩: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1 (19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6 (20次打分)
【已经有22人表态】
3票
感动 感动
4票
路过 路过
4票
高兴 高兴
3票
难过 难过
2票
搞笑 搞笑
2票
愤怒 愤怒
3票
无聊 无聊
1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共绘新时代振兴发展新画卷——遂川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 下一篇:永叔街道组织群众转移避险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吉安微搏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