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必须火!
近日
屠呦呦团队项目
再次取得进展
他们在科学领域的研究
又向前迈了一步
耄耋之年
仍坚守在科研一线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屠呦呦作为一名科学家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总是不断挑战、不断攀登
从不止步
"height: 281px; width: 500px;" />
马克思曾说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一路走来
屠呦呦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历经数百次实验
和190多次失败
她才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
"height: 335px; width: 500px;" />
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
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
不顾个人健康亲自试服
直到亲自证实了药物安全
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在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被颁给屠呦呦之前
根本没有多少人
知道“屠呦呦”这个名字
"height: 750px; width: 500px;" />
“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或许正是这种远离浮躁
实事求是的精神本身
推动她和她的团队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展
纵观时间长河
那一个个名字灿若星辰
他们前赴后继
身体力行地向我们诠释出了
“科学家”这三个字真正的含义
01
“中国航天之父”
“中国导弹之父”
“火箭之王”
……
他的身上有无数璀璨的标签
但提起他
让许多人最难忘的
却是那一段艰难的回国之路
"height: 693px; width: 500px;" />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消息传来
远在美国的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那就是――
祖国需要我,我要回家!
然而在他提出归国要求后
却遭到了长达5年的监视和软禁
面对质询
他依然掷地有声地回答:
“我必将效忠中国人民!”
"height: 359px; width: 500px;" />
科学无国界
但科学家有祖国
他叫钱学森
他说:
“我要尽最大力量
来建设自己的国家
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
有尊严的生活。”
这是一位科学家
对祖国做出的庄严承诺
02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
怀着一片赤子之心
他两易专业方向
将自己投身于
大西北荒无人迹的核试验基地
从此“消失”20余年
"height: 407px; width: 500px;" />
核爆炸试验现场(左三为程开甲)
苦干惊天动地事
甘做隐姓埋名人
作为我国唯一一位集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军人最高荣誉“八一勋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于一身的他
推动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让我们不再向欧美列强弯腰低头
"height: 790px; width: 500px;" />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他是一名科学家
也是一名军人
他是我们的“核司令”
程开甲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
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
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是他发自心底的告白
03
出生于动乱年代
亲历过饥饿的他
自小就深深知道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并且在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上
一路深耕不停步
他像“追着太阳的候鸟”
不辞辛劳地辗转各地
为杂交水稻的研究
打开了突破口
"height: 316px; width: 500px;" />
20世纪90年代末,袁隆平在观察杂交晚稻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殷菊生摄
即使遭遇了7.7级大地震
只能在用树枝搭建的
漏风又漏雨的窝棚里居住
他依旧坚持试验工作
从未放弃
这才有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最终成功
如今,已经年近90的他
依然活跃在田间地头
烈日的暴晒下
是他默默耕耘和操劳的身影
沃土间留下了他挥洒的汗水
"height: 364px; width: 500px;" />
袁隆平到基层查看水稻长势。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禾下乘凉梦”和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是他最渴望实现的梦想
“只有下田最快乐”
是他不变的心情
奋斗一生
永不停息
这八个字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04
如果你的生命还剩下最后几个小时
你会干什么?
他给出了让人泪目的答案
2012年
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9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
同意自己下床工作
"height: 333px; width: 500px;" />
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2016年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为了这句话
他拄着竹竿
执着地奔走在大山深处
踏遍上百个窝凼
喝浑水、吃冷干粮
原本乌黑的胡子和头发
也渐渐变得斑白起来
"height: 333px; width: 500px;" />
这是2010年8月拍摄的南仁东。新华社发(张蜀新摄)
漫漫时光带给他的
是疾病的痛楚和折磨
但他从未有一刻
忘记过自己的科研事业
2017年9月15日
72岁的他
永远离开了我们
一年后
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
或许
他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
继续守望着
这片他挚爱一生的土地
"height: 797px; width: 500px;" />
他叫南仁东
24个寒来暑往
8000多个日日夜夜
他用自己生命的近1/3时光
在世界天文史上
镌刻下新的中国高度
06
曾有外国媒体报道说
他的回国
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舰队
后退100海里
"height: 311px; width: 500px;" />
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2014年8月8日摄)。新华社发
他对科研
有着一股“疯魔”般的执着
曾带领400多名科学家
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技术空白
也正是靠着这种拼劲儿
他用5年的时间
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
让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height: 308px; width: 500px;" />
黄大年在为学生们授课(2011年4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昊飞摄
他叫黄大年
短短58载
默默耕耘,无怨无悔
他是所有人心中
那盏“不灭的灯火”
07
如果有人问你
53岁和100岁
哪个更长,哪个更短
你会怎样回答?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
用53年的生命
做到了别人也许100年
都做不到的事情
"height: 696px; width: 500px;" />
这是钟扬在西藏日喀则进行植物采样期间留影(2013年8月4日摄)。新华社发(冯艾摄)
“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
为了这份弥足珍贵的“种子梦”
他曾带着学生
爬上下面是滚滚江水的陡崖
也曾因采集沙棘的种子
手上扎满了刺
更曾因为极度劳累
而面色乌青,嘴唇发紫
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
"height: 375px; width: 500px;" />
2007年8月21日,钟扬与西藏大学师生在西藏采集种子。这是他们在户外吃午饭。新华社发
艰苦援藏16年
潜心从教30载
累计行程50多万公里
带领团队收集4000多万颗种子
……
他像守护生命一样
守护着祖国的植物基因库
却唯独没有想过用心守护自己
"height: 667px; width: 500px;" />
钟扬教授在病房与同事交接工作(2015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复旦大学供图)
2017年9月25日
53岁的生命
在这一天戛然而止
永远定格
他曾说
“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
他叫钟扬
穷其一生
都在坚守心中的那份信仰
而这份信念
就像一粒粒种子
扎根在每个人心里
从钱学森到钟扬
变化的是名字
不变的是
为科学而生、为事业而生、为理想而生
的科学家精神
其实
拥有这样宝贵品质的科学家
还有很多很多
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
“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
他们或隐姓埋名
或执着耕耘
一生孜孜探索
只为让中国科学更加卓越
"height: 275px; width: 500px;" />
时光流逝
或许有一天
他们的面容逐渐模糊
他们的生命突然离去
但流淌在血液里的宝贵品质
却不会随之逝去
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将会继续传承
为一代又一代人
提供前行的力量
向所有勇敢前行的科学家
致敬!
来源:新华网(ID:newsxinhua),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核网、中科院之声、人民日报等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 |
当前平均分:-0.69 (29次打分) | |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 |
当前平均分:-0.63 (30次打分) |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