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焕生机——看固江如何打造乡风文明乡镇
□本报记者 吴广城
清风拂绿柳,人在画中游。初夏时节,走进吉安县固江镇,举目皆景:连绵的稻田已成无边的绿色地毯,高雅的百合花悄然绽放,丘陵的青绿衬托着姹紫嫣红的芬芳,潺潺溪流奏响固江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幸福之歌;穿行小道上,处处呈现绿景常在、碧水长流、生态宜居、生活幸福的美丽画卷。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固江的生动实践。
绿色发展带来新貌
“绿水青山是固江的优势,固江将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把固江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吉安县固江镇党委书记周晓斌说,绿色是前提,发展是目标,固江必须弘扬绿色发展主旋律,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共赢。
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该镇从后院改造和空置房拆除入手,按照后院变庭院、村庄变景点的思路,加大改厕、改院力度。通过政策扶持与群众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内村组农户后院进行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改造,逐步把村庄建成乡村旅游的目的地,把进村主干道建成田园观光的景观带。
“厕所建在屋里面、水泥路铺到院门口、路两边种上了花果树、后院建起了小花园……做梦都想不到,村里能变得这么干净,这么漂亮。”田西村委会主任郭安双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显得兴奋不已。
为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该镇调整种植结构,坚持“项目化、基地化、产业化”的路子培育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扩面积、抓基地、培大户,以点带片连全镇,推进土地承包流转,重点培植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花卉苗木三大产业,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实施农田整治,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完成建设面积2600余亩,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为保护绿水青山,该镇对林区实施全面保护,同时对裸露山体进行绿化,丰富植物配置,注重色彩多样化,大力栽植樟树、罗汉松、灌木等树种,不断增加单位面积绿量,实现固江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兴产业、兴环境、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农旅结合等举措成为今年固江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和关键点,助力固江镇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让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漫步固江镇各村落,“培育文明新风、构建和谐家园”“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主动参与、自觉行动”这样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如今它不仅镌刻在文化墙上,更烙印在村民的心里。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镇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等规范,让镇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散发出文明气息。
村边、房前屋后、路旁栽植井冈蜜柚,既绿化美化家园又培育庭院经济,实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农村绿化新格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和一笔财富。
“外乡的亲戚来,都说我们村子好。村里到处干干净净,换了路灯,修了健身广场,我经常去锻炼;家里的露天旱厕也改成了水冲厕所,没有一点儿臭味,粪污不用自己清,流向地下管网。”郭安双笑呵呵地说,以前村民将垃圾随便扔,到了夏天气味难闻,现在连小孩都自觉把垃圾丢到门前的垃圾桶里。
红星村村民单玉龙说,以前去地里干活要走好长一段泥巴路,现在修了通村水泥路,骑车几分钟就到了地里,特别方便。
青山绿水,是社会发展的“生态坚守”;生态城镇,是“绿色经济”的强力支撑。如今,固江镇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村在林中、人在绿中”的森林城镇新面貌。
富民产业助推振兴
高产油茶、构树、井冈蜜柚、优质水稻、百香果……一个个富民产业带动一批批农民群众致富。近年来,固江镇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
800亩构树基地、500亩高产油茶基地、70多亩麒麟瓜基地、30多亩黑木耳基地、2.8万亩优质水稻……这一个个叫得响的富民产业,让固江的百姓有了致富奔小康的无穷动力。
芦溪村委会清水塘村村民李贱苟说,他2017年投资90多万元,种植了120亩百香果,去年挂果后,实现营销收入20余万元。此外,李贱苟还创办了一个苗木基地,培育栽种桂花树、罗汉松、油茶等苗木。
“构树的市场销售价是600元/吨。构树当年栽种当年就可以收割,当年就有回报,资金回笼快。我们去年栽种后当年就收割80多吨。”固江镇大坪构树专业合作社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去年流转了800多亩荒山荒坡,全部栽种构树,达产后每年可收割3.2万吨,收益非常可观。
在发展禽类养殖方面,该镇依托“一镇一品”代种养结合示范场精准扶贫项目,推行“农业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乡镇贫困户”的模式,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进驻固江的正邦、温氏、大北农等农牧公司,每年有550多万羽鸡、50万羽鸭在固江成交。此外,固江每年的肉猪出栏量达12万头。
傍晚,煦暖的阳光拥抱着固江镇,新植的苗木被勾勒出闪亮的金边,笔直整洁的街道、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鼓舞人心的文化墙,三三两两的村民悠闲地拉着家常,像极了一幅流动的风景画,绵延在固江镇广袤的农村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