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乞婆街” 今日“怡归农”
□本报记者潘虹莉
在泰和县城通往井冈山的319国道旁,澄江镇新池村委会驻地南侧,有一座以“绿色、生态、农耕、环保”为主题,以“研学、实践、励志、成长”为灵魂,以“研学实验、寓学于乐”为形态的研学旅行基地——怡归农。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等11部委倡导将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促使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互相衔接,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途径。怡归农研学基地,就是在这种新常态下,乘势而动、应运而生。
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绮丽,交通便利,生机勃发。在这80多亩田园里,有序地布局着中心接待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县情民俗展示区、军旅拓展区、种植劳作区、户外休闲区、果蔬采摘区和动物观赏区。在这些功能区里,辟有泰和民俗馆、民间工艺体验馆、亲子动物园、亲子农耕劳作园、休闲娱乐园、军旅拓展园等研学游乐项目。
有人说:“来到怡归农,犹如来到了一个能放飞身心又能涨知识的世外桃源。
在亲子动物园里,有50余种珍稀动物栖息,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体验给动物们喂食;在泰和民俗馆,可以观览到泰和的基本县情、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在工艺体验中心,有陶艺、竹艺和剪纸等多种民间工艺体验;在娱乐园,多种娱乐设施能够满足男女老少娱乐所需;在亲子农耕劳作园,可以从事松土、种养、施肥、采摘作业,全流程体验农耕之乐;如有军旅兴趣,还可以在充满刺激的军旅拓展区,把玩一番军事项目的惊险与快乐……
怡归农,致力于为广大中小学生服务,扩展人们对研学旅行的想象空间。而当初,怡归农的主人为何会将这样的梦想定格于此呢?
据《泰和县志》记载,此地名曰七步街,古时为县城通三都、永阳等地通衢,有茶店、肉铺、豆腐作坊等。传说,古时有一女乞丐携子行乞于此,并在这里驻足立身,定居生活。其子长大以后在这里开店经商,励志创业,后发家致富。为纪念自己的母亲,便将此地得名为乞婆街,雅称衢步街。后来,乞婆街演绎成了今天的七步街。
抗日战争期间,民国江西省政府及所属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迁至泰和。这时,以泰和县城为中心,西自苏溪,东至沿溪渡,南至冠朝,西北到三都南冈口,成为省政府的机关单位驻地。随省政府迁来的省直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分别驻扎在这块区域内的有关村落中。当时,省政府教育厅安置在新池、文江、七步街一带,七步街也成了临时省会教育文化中心的一部分。1939—1940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新池、文江一带先后创办了“省立南昌实验小学新池分校”和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给这块厚实的土地注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怡归农研学基地的创建人刘平成说:“乞婆带子乞讨,但并没有放弃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其子经商致富,就是最好的证明。抗战时期,此地又是临时省会教育文化中心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虽然1945年后省政府机关、学校等企事业都相继迁走了,但重教崇学的人文风气却扎下了根,传了下来。将研学基地择地于此,就是将崇文重教的深厚文脉和良好传统,用研学实验的方式延续下去,弘扬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