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财:脱贫有道 日子越过越红火
“那时候感觉生活看不到希望。”家住吉安市永丰县潭城乡舍陂村的陈建财想起7年前的遭遇依然感慨万千。2012年,因建新房欠下外债,又逢妻子突发强直性脊柱炎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令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一家三口生活更加艰难。“当时家里的经济来源就靠几亩薄地,儿子的学费、妻子的医药费加上外债,让我喘不过气来。”为了缓解经济压力,陈建财只得一边照顾妻儿,一边外出务工。
2014年,陈建财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带来的红利:通过政府兜底保障扶贫,妻子和儿子均纳入了低保;当地政府为其代缴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和养老保险,解决了陈建财的后顾之忧;医疗“一站式”服务又为陈建财的妻子报销了90%以上的医疗费用……大大缓解了陈建财的压力,一家人生活也慢慢开始好转。
“不能只等着政府来‘输血’。”陈建财开始琢磨自己“造血”,依靠双手脱贫致富。
他思索着自己地少,是不是可以多种几亩地来增收?陈建财立即联系村里乡亲,请求他们把自家的荒地让给他种。通过土地流转,几亩地变成了几十亩地。陈建财开始一个人起早贪黑地干,一年下来他累趴下了,收成却不理想。因为人手不足,农作物质量良莠不齐,卖不出好价钱。
正当陈建财愁眉不展之际,家中传来噩耗:弟弟因事故被判入狱,弟媳也改嫁外地,留下一个读小学的侄子和两个读幼儿园的侄女。不忍年迈的父亲操心,陈建财主动承担起了三个孩子的抚养责任,家里一下子由三口之家变成了六口之家。
考虑到陈建财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在低保政策方面进一步向其倾斜。感恩于党和政府的帮扶,陈建财下定决心要干出一番事业。
村里开展的产业技能培训启发了他的灵感。有了之前传统粗放型耕种方式的失败教训,陈建财决定暂时停下手中的活,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学习再实践!一方面他向乡里的农技干事了解每种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种植季节,又请教了县里的种植大户传授怎样把农作物种的品质更高产量更多;另一方面利用大量时间进行市场调研,观察每种蔬菜瓜果在每个季节的销量和价格。
蛮干吃力不讨好,巧干出奇迹。面对自己的几十亩田地,他开始打起了“小算盘”,决定精耕细作——先把几十亩田分成若干小块,根据市场行情有计划种植蔬菜瓜果,以降低风险。对于不当季的蔬菜瓜果他采取搭棚种植的技术,搭棚需要资金,资金来源怎么办?他想到了自己强有力的“靠山”——政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申报奖补项目,搭建了2个蔬菜大棚,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一季度种植空心菜,二季度种植西瓜,三季度种植包菜、扁萝卜,四季度种植芹菜......土地一年四季从不闲置,根据节令错开时间来种菜。大棚错季种植瓜果蔬菜的办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陈建财的反季节瓜果一时间供不应求。“也不能只图产量,更要让别人吃的放心。”为了保证农产品的品质,陈建财放弃使用化学肥料,改用纯天然的肥料,长出来的瓜果鲜嫩多汁。销路打开了,去年一年,陈建财就收入10万余元。
给西瓜“按摩”是他自创的第二个点子。“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就是农业天地,简直就是我们农民的课堂。”说起灵感来源,陈建财乐滋滋地指着电视说道,在看到关于哈密瓜的种植的节目时,他想到,是不是可以把哈密瓜的种植经验移植到种植西瓜上呢?可是哈密瓜有充足的光照才这么甜,反季节的西瓜没有这么多光照怎么办呢?这可难不倒陈建财。在西瓜长到一定重量的时候,陈建财花精力集中调整西瓜的生长姿势,定期的给西瓜“按摩”,让西瓜的光合作用完整,糖分均匀。正是用这个法子,陈建财种植出来的西瓜又大又甜,一进入市面上就供不应求,还能卖出好价钱,去年,光西瓜收入就已经达到了4万元。
2018年,陈建财以5000元作为股金加入了检根家庭农场,签订了入股协议并发放了股权证书,今年年底分红,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以勤劳耕种为基石,巧思妙想为引路灯。这几年陈建财的产业规模越做越大,大棚由先前的2个发展到现在的7个,为了管理好这几个大棚,早日实现脱贫,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下地干活,8点又赶去做泥工。晚上六七点才能回家。但他却“不觉得苦”。妻子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他腼腆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如今的陈建财不仅自己的产业基地越来越红火,还指导村里其他贫困户种植大棚蔬菜。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在他的带动下,舍陂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借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东风,通过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供稿: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