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谢放电影
4月25日,谢萍果在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放电影。
因为担心下雨,老谢将放映地点选在水边镇湖洲村的祠堂内。
老谢正在挂幕布。
老谢和村民拉家常。
妻子开始做晚饭时,老谢出门放电影去了。
4月25日,峡江县湖洲村村民正在祠堂内看电影。
闲时,老谢喜欢摆弄过去的胶片放映机。
安装放映设备。
4月24日晚,老谢在水边镇只有11户人家的东升村放电影。
夜色在归巢的鸟叫声中缓缓降临。暮春,天气微凉,吃完晚饭的村民三三两两搬着板凳,陆续来到旧祠堂,一边嗑着瓜子聊天,一边等待电影放映。4月25日,我们跟着谢萍果来到峡江县水边镇湖洲村放电影。老谢担心下雨,便在祠堂里面挂起了大幕。见来的人差不多了,他打开放映机,古老的祠堂顿时亮堂起来,清晰的图像出现在银幕上。抗战题材电影《锁里》,立即把村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沉寂的山村也喧闹起来。
今年59岁的谢萍果,是峡江县水边镇的一名乡村电影放映员,承担着水边镇和金坪民族乡17个行政村的放映工作。
1978年,高中毕业的谢萍果顺利考入水边人民公社电影放映队,成为一名放映员。“我放的第一场电影是《51号兵站》,也是在湖洲村放的。当时看电影的有1000多人,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有的人索性爬上树杈,或坐上围墙……”那场电影,让老谢回味了41年,也是他坚守了41年的动力。
41年来,老谢带着放映设备,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行程16万公里,累计放映电影1万余场。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胶片放映机到数码放映机,从录像带到光碟再到数码电影,他经历了农村电影放映的更新换代,也感受着农村生活的日益美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机、影碟机以及互联网的先后普及,看露天电影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工资低,原来的4个放映员走了3个。收入微薄的老谢为了留住露天电影的观众,自费更新放映设备。1993年,他把家里的一头年猪卖了,又借了1万元,买了一台35毫米的手提放映机。
从2005年开始,老谢放一场电影能收入60元,但1年收入只有近2万元。为了补贴家用,原本也是乡村放映员的妻子邹水英回村承包土地种田,老谢才得以坚持下来。“不少人为我遗憾,说老谢你这一辈子就让电影给耽误了。”老谢说,“可我就是喜欢放电影,喜欢乡亲们看电影时乐滋滋的表情……”
在老谢的住处——水边镇老电影院2楼的阁楼里,各种电影放映机、发电机、胶卷夹、倒带机等都被他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没事的时候,老谢就会将这些宝贝拿出来看一看、放一放。有人曾出高价收购,他没舍得卖。
再有一年就退休了。老谢想把老电影院改造成电影博物馆,把以前的老机器和电影海报展示给大家看看,再放放老胶片电影和新数码大片,继续为乡亲带去视觉享受。(曾双全 熊联权 记者 涂序理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