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城里的古韵与新风
□李歆
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与吉安市中心城区所在地,吉州区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今年2月,吉州区出台《“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方案》,从加强深化村民自治、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培育倡导先进文化等方面,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迈出了自己坚实的步伐。
大院里的百年情
走进吉州区上田侯路88号的胡家大院,便从闹市走进了一片清幽。这是一座占地1500平方米,已有百年历史的徽派四合院。原为清末民初胡姓商人私宅,建立新中国后被分给24户居民共同居住。但这座大院里延续半世纪的亲情佳话,并没有湮没在时间的洪流里,而是通过吉安人的讲述与传颂,悄然影响着更多的人。
在大院里居住了50多年的谢秀英老人告诉我们,“亲情”是数十年来涌动在胡家大院里的暖流。这里的邻里关系亲如一家,谁家有事,只要一声招呼,各家都来帮忙。平日里,居民们相互帮衬着接送孩子,共同洗衣做饭,孩子们称长辈为“张妈”“王妈”,一点儿也不生分。居民们一直谨守着最地道的老吉安节日风俗,每年端午节,大家都会组织起来“吃五子”,进行点雄黄酒、悬挂艾叶菖蒲等仪式。醇厚的邻里亲情在节日的浓浓氛围中酝酿。
随着时代的进步,胡家大院的下一代们渐渐搬离这座老屋,但延续半世纪的亲情却依然在他们身上流淌。去年10月,24户人家中在外的人们从全国各地赶来,重聚胡家大院,共叙往事。这次相聚连同大院里的故事通过媒体的报道,传遍了吉安的大街小巷。人们纷至沓来,争相看一看这座融凝了百年亲情的大院,听一听老人们温暖的话语。
旧城里的年轻人
在田侯路社区一个破旧的院落里,面对面有两块门牌,一块写着“水巷里”,另一块写着“西原公馆”。5年以前,谁也不会注意到这个身居老城的院落。而现在,它竟成了有志于挖掘保护传承古庐陵文化的年轻人们的聚会场所。永叔街道联合市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及一些文学爱好者通过改造老国企的闲置仓库,成立“水巷里”工作室和“西原公馆”工作室,定期开展书画、文学、摄影、读书会等文化分享活动。
“工作室的选址是唐代诗人杜审言曾创办诗社的所在地,这里是真正的老吉安!”“西原公馆”的创始人习斌法告诉记者,成立近一年来,他们已经举办过微电影首映式、汉服文化分享会、王阳明读书会等各类文化分享活动10余次。活动不仅吸引着城市里对庐陵文化有兴趣的年轻人,还吸引着周边的居民们前来学习、旁听,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文化的内涵。“我们和这些年轻人亲近得就像一家人!”一位常来参加活动的阿姨如是说。
这两个旧城里小小的工作室,一头连着寻常市井,一头连着文化之根。它是航船,沟通着各异的视野。它更是火种,燃点着文化的未来。
古村里的新风尚
在距吉安市区20公里的钓源古村,立着一块村规民约碑。村民彭月红告诉记者,这是由村理事会审定并颁布的,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认可。
钓源村的理事会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村规民约的制订,帮助政府拓展公共事业,挖掘本村文化内涵。作为一个千年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的家规家训,都成为理事会开展工作的好帮手。通过对村民的教育,保护祖宗遗存、保护家族文化、保护古村生态,已经成为整个钓源村的共识。每年正月初八,村民们在长辈的带领下聚拢起来,评比一年来村里表现好的家庭加以表彰,对有所不足的家庭进行劝诫。村民们在理事会的号召下照顾孤寡、为患病村民捐款,已成为风气之常。
不仅如此,为刹住红白喜事盲目攀比、铺张浪费之风,钓源村专门成立红白理事会。村中谁家有红白喜事,一律交由理事会按照固定规格筹办,参与宴席的村民,统一只收5元钱礼金,作为象征。良好的风气,在合理的制度设计下,渐渐养成。
“我们都以自己的文化为骄傲。”老村长欧阳钟麟笑着说,脸上满是自豪。
(原载《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