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小善成大爱 吉安西苑有群“帮客”温情暖邻里
志愿者送温暖上门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舞台。是他们,用行动剖析着“帮”的深意。
这是一个充满温度的名字。“帮客”,成为他们共有的标签。
“西苑帮客”,一群志愿者共有的名字,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住”进西苑社区居民心中,温暖着一批又一批受助的人们。近日,记者有幸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背后的故事。
每一个平凡瞬间都凝聚着善的力量
不管时光如何流逝,红色故事留下的感动依然还在延续。2月9日,吉州区文山街道西苑社区的30余名留守儿童,在志愿者们的陪伴下,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在革命先辈中,有许许多多的革命者,他们选定了主义,站定了队伍,就终身为之不懈奋斗,他们在生死考验、利益诱惑和困难挫折面前,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当天下午,西苑社区的活动室里,头戴小红帽的党员志愿者,给一群“00”后讲述着一个个令人激情澎湃的红色故事。在他们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孩子们似乎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当年的峥嵘岁月,感受着不一样的红色情怀。从故事到精神,再从精神到行动,这个元宵节注定会给孩子们留下不一样的记忆。“今天听了好听的故事,还画了灯笼,吃了汤圆,我感觉特别开心”,今年10岁的周沁怡告诉记者,刚过完年,爸妈就去外地工作了,志愿者的陪伴,让她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元宵。“主要是想让孩子们在这种活动中,体会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谈及开展此次志愿服务的初衷,西苑社区主任彭艳华表示,相比于以往的活动,此次元宵节活动在“规定动作”——请孩子们吃汤圆的基础上,加了听志愿者讲红色故事等“自选动作”“社区里有很多留守儿童,希望这种活动能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更多正能量。”
这样的温暖瞬间,在西苑社区已很平常。陪留守儿童过节,帮老人修脚,为居民义剪……由志愿者精心“筑”起的每一个平凡瞬间,都能汇聚成温暖人心的大爱。“我们这个团队有个共同的名字,叫‘西苑帮客’”,彭艳华既是社区主任又是志愿者,其表示,根据志愿者的特点,“西苑帮客”又具体分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这支队伍自2013年成立以来,志愿者人数已由最初的60多名,发展到如今的356名。
每一个志愿者都诠释着“帮”的深意
“这辈子还是第一次有人帮我修脚”,67岁的曹天来近日在面对眼前为其修脚的“西苑帮客”时,不由感慨“现在社区的服务真好”。因为身患残疾,曹天来及妻子虽然想修脚但苦于出不了门,为了帮老人解难,“西苑帮客”特意组织了此次志愿活动。“我们的服务宗旨就是‘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有党员志愿者表示,“只要我们被需要,即便是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党员志愿者贺思敏,吉州区城管大队成员。近几年来,一直与社区失独老人王佑敏、邱秋莲结对。买米、陪聊、为老人按摩,成为他生活的一种常态。青年志愿者吕洁,每个月都会走进小区里的空巢老人家中,为老人读报、陪老人聊家常等。与其结对的傅前辉常说:“我们老人家需要关爱,他们经常来看看我们,聊聊天说说话,我们就很开心。”社区志愿者,则由小区里热心肠的大妈大爷们组成。谁家有困难、谁家老人摔了跤、谁家孩子交不起学费等等,有了这群大爷大妈,消息总能在第一时间被人们知晓。2013年8月,社区一低保户的孩子考上高中无钱就读,社区志愿者陈玉兰了解后,提议为其捐款。在她的发动下,短短半个小时,小区居民就为孩子筹得3280元的学费。巾帼志愿者蔡玉金是位八旬老人,至今已义务教大家练拳数年……就是这样一群普通人,在几年时间里,用他们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诠释着“帮”的深意。
“我们很多‘阿姨’志愿者非常能干又热心,每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会凑在一块商量给辖区的困难老人、孤寡老人如何过节”,彭艳华介绍称,几年来,春节请老人们吃团圆饭,端午节包爱心粽、中秋节送月饼的“西苑三俗”,在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一直坚持着。正是这种互帮互助,让社区里的邻里关系变得更为和谐,居民的生活也更为幸福。
首席记者贺晓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