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青原人民法院破解执行难小记
□本报记者周靖康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执行工作是这一道防线上的最后一环,但执行难却成了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解决执行难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的树立。
近两年来,青原区人民法院积极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专项活动的“春、夏、秋、冬”集中执行行动,并选择春节、农忙等时间节点,巧用“时间差”,举全院之力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涉民生”案件集中执行行动,努力打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
凝聚众志 合力破解执行难
党委、政府支持,是解决执行难的根本保证。2017年,青原区委、区政府联合出台支持人民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法院执行工作做好了制度层面上的“顶层设计”,为法院执行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家住天玉镇的陈某与人相撞发生交通事故,经法院判决,保险公司应赔偿对方各项损失56423元,陈某应赔偿对方各项损失3400元。法院判决生效后,陈某却一直未履行。在此情形之下,执行干警将陈某的信息通过青原区网格员协执群,请求协助查找陈某的下落及了解其家庭情况。最终,根据网格员提供陈某早出晚归、家庭条件尚可等信息。执行干警敲开了陈某的家门,陈某迫于被司法拘留的压力,将执行款送到了法院,案件得以顺利执结。
截至目前,该院共推送被执行人信息336人次,限制被执行人农村宅基地、旧房改造等审批,对被执行人本人及亲属入伍、升学、公务员招录等签注失信情况,48起案件履行完毕,赢得省高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多措并举 发猛力严惩失信人
青原区人民法院坚持以惩戒失信、褒扬诚信为核心,充分利用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12368短信平台、公告、车载大喇叭、订制彩铃及网络、微博、微信、电视、报刊等媒体平台,建立了全方位的曝光体系,让人民群众了解、参与、监督执行工作,使失信被执行人无处遁形。
2016年4月7日,时年63岁的黄称道被货车撞伤,导致其颅脑损伤、颅骨缺损及多根肋骨骨折,案件审理后,确认被告赔偿180万元。两年来,执行法官运用各种执行手段,均没有任何效果。在此情形之下,该院决定组成专案小组远赴浙江进行执行。在重压之下,该公司主动履行120万元赔偿并支付3万元罚款。
两年来,该院在运用“拒执罪”严厉打击失信被执行的同时,还通过巧用“司法拘留”“拒执罪”,使失信被执行人迫于压力主动履行,最终达到“化解矛盾、促进执行”的初衷,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
群策群力 巧力化解执行难中难
近两年来,青原区人民法院高度重视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不断探索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逐步形成了以法院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大调解格局。目前,全区13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均已挂牌成立。
2015年3月27日,罗某在粉刷外墙时不慎摔伤,经鉴定,罗某因高坠伤致颅脑损伤为伤残一级、双侧颅脑损伤为伤残十级。经法院判决,文某应赔偿罗某各项损失共计116546元。由于文某无力偿还,余款无法兑现,案件陷入僵局。全国人大代表、青原法院人民陪执员杨慧芝受邀介入调解,她借助“人头熟”“威望高”,召集双方协商,最终达成“由文某及其家属一次性再支付罗某家属赔偿款8万元,剩余款项罗某家属自愿放弃结案”的和解协议。事后,双方握手言和,该案圆满执结。
被执行人确实无可供执行财产,法院虽穷尽一切手段但也无法全部执行到位的,被称为“执行不能”。对此,青原法院通过12368短信平台,向当事人主动推送执行案件22个流程节点信息,满足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也促使部分当事人理性认识“执行不能”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