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子山变“聚宝盆”——青原区深化水土流失治理改革纪实
□刘茂林、本报记者肖莉华
眼下,虽已寒冬季节,但青原区逸乡园里依然充满春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儿,一株株翠绿欲滴的树苗,漫山遍野,满眼是绿。近年来,青原区深化水利融资改革,按照“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园区生态化、通道林荫化”的要求,大力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正在青原大地徐徐展开!
以景区标准绘蓝图
青原区国土面积914.62平方公里,海拔从1242米到47米不等,地形落差大,水土流失严重,仅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就达到164.83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
突出文化韵味、彰显生态之美,以景区建设标准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打造全域景区,实现绿色崛起。2011年,该区提出“到2020年,全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生态修复面积均达到80平方公里以上”。
2014年,该区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严加保护,编制完成《全区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力争到2020年建成防洪减灾综合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体系、水利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打造青原“六山醉美城乡、三江秀映百里,库塘天水一色、人水和谐永续”的独特名片。
多元化筹资破难题
水土流失严重与财政投入不足一直困扰着青原区水利决策者。近年来,青原区敢行敢试,统筹整合财政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社会捐资,闯出一条多元化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子。
该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全面建成文山生态公园、郊野公园、滨江湿地公园等,改造提升青原大道、青原山大道等城市绿道14公里,形成“精品公园+生态绿廊+郊野公园”三级梯度生态格局。充分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引进企业资金,综合治理荒山荒坡荒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水土流失的减量换取绿色崛起的增量。全面推行“基地+农民”模式,以劳力换技术,以土地换股金,聚力发展绿色经济。依托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发动群众投劳投资,在自留山(地)、房前屋后等空地上种植井冈蜜柚、花卉苗木、高产油茶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
近3年,全区筹资3亿多元,造林绿化面积8.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万亩,建成果园面积5.5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4.8%,人均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
使巧力建设新家园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该区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扶贫开发、美丽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综合治理山水田林湖,让群众生活在花园里。
在城区,利用大街主道、街背小巷、街边空地、道路两旁及空地栽种樟树、桂花树等名贵树种,建设插花式街头绿地,让市民足不出户能闻到花香,享受绿色有氧生活。在城郊,选择优美树种、花卉进行绿化美化,建设郊野公园。在乡村,围绕水源和农田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实施封禁造林、美化工程,重塑小桥流水人家乡愁。在山上,全面封山育林,栽种楠木、湿地松等有价值的树种,既提高森林覆盖率,又提升森林价值。在山坡,种植以蜜柚、油茶等为主的经济果林,发展林下经济。在河库,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河岸生态护坡,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目前,该区先后建设东固蔡垅、新圩璋塘等一批一流的生态村落,成功打造国家级生态镇(村)4个、省级生态镇(村)14个,一条集诗画山水观光、生态田园休闲、古村民风体验、红色文化展示的多彩田园风情带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