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蓝天下 ——吉安市青原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记
吉安讯(肖和平)农村学生告别土操场,在标准化的塑胶操场上运动;中学校园里,物理、化学等实验室一应俱全;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这样的变化,在吉安市青原区城乡中小学里都能看到。
近年来,该区坚持把教育发展摆在优先位置,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先后荣获全国新课堂教学区域改革联盟实验基地、全省艺术教育实验测评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装备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优秀单位、全省体育精品县等几十项荣誉。
城乡硬件“全”起来,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该区积极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近三年,投入约1.35亿元,新建校舍45栋,投入2164万元,更新课桌凳等,实现了农村学校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和中心小学及中学班班通教学设备全覆盖。在全区中小学实施“两堂一寓”工程,全区所有寄宿制学校都建有学生食堂、澡堂,新建或改建了学生公寓。同时,大力开展“阳光办学”“关注随迁子女”“关爱留守儿童”“关心特殊儿童”等活动,全力满足城乡学生共同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城乡教师“动”起来,队伍建设朝气蓬勃。为了打造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青原区坚持抓实抓牢师德师风考评和师德承诺,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责任追究办法;实施“名师、名校长、名校”工程;全面开展责区建设活动,大力推动高效课堂改革。近三年,全区补充新教师255名,有效解决了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失衡等问题。同时,通过教师轮岗互派、一对一帮扶、送教下乡、联校教研、大手牵小手等形式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进一步发挥出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活”起来,素质教育亮点纷呈。青原教育坚持“特色办学,品质立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传统文化、体育、艺术、科技、德育等校本课程,并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正常开展,全面推进体育、艺术“1+1”特色创建及经典文化、红色文化、庐陵文化“三化进校园”工作,引导各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发展之路,涌现了一批独具办学特色的学校,基本实现了“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人人有特长”的特色办学目标。如今,东固小学的红色文化小导游、富田小学的正气文化、值夏小学的经典诵读、富滩小学的少数民族竹竿舞和武术、东固民族中学的蹴球和板鞋运动赛、吉安十三中的校史文化……它们犹如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绽放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