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区精准扶贫 先问贫困原因是什么找“穷根”
原标题:吉安青原区精准扶贫 先问贫困原因是什么找“穷根”
肖和平 陈事刚 本报记者刘之沛
“区老建扶贫和移民办得知情况后,不但给予启动资金,还为我选择了种植西瓜和红芽芋的扶贫产业项目。去年种植的20亩西瓜和12亩红芽芋,让我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近日,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邱家村贫困户涂仁华笑着说道。
年近六旬的涂仁华6岁丧父,他的妻子卧床8年不治离世,儿子7年前务工受重伤花费20余万元,还落得半身瘫痪。像涂仁华这样的贫困对象,在青原区还为数不少。
青原区是全省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县之一,现有省级贫困乡镇4个、贫困村25个。为托起贫困家庭的致富梦,该区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多级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思路,狠抓基础设施扶贫、搬迁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和智力扶贫,逐步形成了大扶贫的新格局。2011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972万元,实施扶贫项目862个;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700多元提高到去年的6000多元。
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
“谁是贫困人口”“贫困原因是什么”“如何针对不同贫困情况进行帮扶”……这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前提。
本着这些问题,青原区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动态管理。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宣传,向群众宣传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贫困人口识别的政策、程序、建档立卡工作的内容要求,使广大群众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和大力配合。另一方面,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落实“一申请、二评议、二公示、一公告”的程序,精准核定贫困对象。他们按照贫困户申请,村民民主评议,区、乡、村三级审核和公示的程序,精准识别出农村贫困对象4216户1.09万人,全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区有电子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为开展帮扶到村到户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目前,该区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户1527户4619人、年老体弱或没有劳动能力纯低保户2442户6000人、五保户247户288人,通过分类识别,分为蓝、黄、红卡3类,村级挂图已上墙,贫困户户卡均已全部发放到位,并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项脱贫计划、一户一套扶贫措施”。
铺好“幸福路”,闯出“艳阳天”
青原区转变观念,针对不同的贫困群体,由“粗放式”扶贫向“滴灌式”扶贫转变,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精准扶贫工作迎来“艳阳天”。
针对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大力实施产业项目帮扶,引导其发展井冈蜜柚等特色富民产业,或通过加入或入股产业合作组织,按照“合作社+基地+干部+贫困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今年,该区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000万元,新发展井冈蜜柚7170亩、绿色蔬菜5600亩,低改新造毛竹和油茶林7700亩、太子参和食用菌1600亩;贫困村建设种植和养殖基地15个;组建贫困户为主的村级种养产业专业合作社18个。
针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围绕高产油茶、绿色蔬菜、花卉苗木、井冈蜜柚四大产业和工业企业,通过“金蓝领”工程、“雨露计划”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到区工业园就业。近4年来,全区“雨露计划”培训1409人,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劳动力的自我发展能力。
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则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进一步完善低保、医保、临时救助、教育补助等制度,确保了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针对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等条件较差地区及危旧土坯房的贫困户,采取搬迁的方式进行移民安置,完成深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区搬迁移民1365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的移民搬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