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青原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纪实
□卢卿卿
天玉临江窑、彭家窑古窑遗址;文天祥、胡铨等名人的古墓葬;古村落、寺庙、府第、塔桥等各类古建筑群、古碑刻;青原山净居寺、西华山、芗城山、天马山道佛教遗址等宗教文物;阳明书院等书院文物……青原区已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名村2个,还有古民居1000余栋、古祠堂100多座、古牌坊10余座、古书院及古教堂10余所。
青原区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文物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在留住历史记忆、呵护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修缮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相结合之路。
坚持保护优先,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青原区按照“分清主次、分期进行”的原则,对急需抢救的旧居旧址进行保护维修。为全面摸清文物家底,青原区强化文物普查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发挥各镇、村文物协管员和镇、村干部的作用,到各乡镇、各村庄全面普查;组建了一支专家咨询队伍,长期邀请市文广新(文物)局和市博物馆等单位专家担任顾问,面向基层举办文物保护知识讲座,聘请了文物义务保护员,对全区所有的文物进行了登记、造册和建档,最大限度保留文物历史风貌;以“修旧如旧”为标尺,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究实效”等措施,负责任地修缮,传承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科学修缮、群众传承中重现风采。
以实干促发展,在保护中开发建设
青原区发挥文物保护,特别是革命旧居旧址修缮保护的拉动效应、龙头效应、品牌效应,将单体文物维修保护与镇村联动、古村落保护、红色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开发等有机融合,整合交通、水利、农业、扶贫等专项资金,全面规划,整体推进,打包用于文物保护所在村庄的综合改造,全面提升村庄的基础设施水平。以革命旧居旧址维修保护为龙头,打造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纪念馆、阳明书院、临江古窑4个文博展览场馆及陂下古村、渼陂古村等古村落,使之融入东固景区、富田景区、渼陂古村景区、青原山景区四大景区。
主动融入“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结合自身的文化生态空间,重点打造了“一带两地四区”。“一带”即沿富水河流域自然形成的古村落、革命旧居旧址群和文化遗产,逐渐打造成一条集“红色历史传承、庐陵文化展示、绿色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吉泰走廊城乡统筹示范带;“两地”即青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和东固传统造像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四区”即渼陂文化生态保护小区、陂下文化生态保护小区、东固文化旅游景区、青原山文化旅游景区。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该区经过修缮、复原、宣传等措施,逐渐树立起一批文化品牌,成为新的文化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对“二·七”会议旧址、诚敬堂、崇孝堂、东固平民银行、阳明书院等经过复原、修缮,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为各地重要景点之一,得到了游客的好评。每年村民举行的渼陂妆辇、青原喊船、东固二月二庙会等民俗节庆时,都吸引近60万游客前来观看,成为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节的核心节目。渼陂古村、陂下古村和富田镇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东固革命根据地旧居旧址群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东固革命根据地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30条精品线路之一和100个红色精品景区之一。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和“二·七”陂头会议旧址等重点革命旧址已列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和红色旅游主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