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组合拳 阻断返贫路 井冈山上演“幸福来敲门”
□本报记者贺晓梅
从宏观上看,地理位置因素是制约井冈山脱贫的重要原因,但具体到一家一户的微观层面,贫困的因素则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诸如经济结构单一、劳动技能不足、交通出行不便、因病返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等,都有可能造成个体陷入贫困状态。
针对那些尚未脱贫和一些虽已脱贫但基础薄弱不够稳定极易返贫的,如何才能切断他们的返贫路,为其提供稳定保障?昨日,记者了解到,井冈山通过实施动态管理,实时掌握贫困群众实际情况,坚持打好保障组合拳,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实现对生存权兜底、民生事业兜底、发展权兜底,确保群众真脱贫不返贫。
兜住贫困底线 提升群众获得感
去年底,茅坪乡大坪村的尹铁良生了场大病,害得眼睛失明,大把钱用掉了,顶梁柱也倒了,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一下陷入了贫困。未来的路,还要怎么走?政府的帮助,让这一家人看到了希望,今年,尹铁良被列为红卡贫困户,按照救助病种扩面、救助标准提高、救助门槛降低等医疗救助政策,他家的后顾之忧迎刃而解。
多措并举,对保障扩面提标,扎实解决困难群众特别是无力无业群众的基本生存保障问题,是井冈山对贫困群众立下的“承诺”。在社会救助方面,建立低保标准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低保线和贫困线“双线融合”,按照平均12%的增长比例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让1938名红卡低保户享受了低保提标政策,3074名低保贫困户享受市级低保政策,确保了低保线略高于贫困线标准,牢牢兜住贫困底线。
与此同时,井冈山对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实行就诊惠民便民的“三免四减半”和“三先一后”政策,推行贫困户报销基本医保、商业保险和民政救助补偿一站式结算,把报销比例提到98%,让因病返困的防线更牢。据统计,2017年井冈山实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750人次,累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80万元。
在巩固脱贫成效中,井冈山把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待遇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5468人完成被征地农保参保工作,让被征地农民实现了养老无忧。
打出组合拳 增强群众幸福感
保障的作用,在古城镇沃壤村店前组张德林的脱贫路上得以充分体现。
今年50岁的张德林父亲眼盲,母亲年老,夫妻俩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儿子读书,属于“上有老,下有小,自身门路少”的特困户。几年前,大儿子张亮的一场重病,更是让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要想脱贫,首先要解决的是“两不愁三保障”。当地政府为其解决了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兜底保障,同时帮扶干部一年分两次给张德林家送去大米和食用油,解决吃的问题。当地政府多方筹措资金为其修建房屋,去年春节前一家人住进了水电齐全、装修美观的新房。政府还提供了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让他们夫妻俩通过自身仅有的劳动能力,实现每月收入2500元以上。
这样的故事,在井冈山还有很多。为让幸福来敲响贫困户的门,井冈山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为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井冈山在继续实行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大学的一揽子费用减免和补助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补助的标准,在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基础上,对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每年再增加500元补助;对考取全日制大学、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给予的补贴分别提高至8000元和4000元,受益面越来越广。2017年,共发放各类补助资助金1000余万元。
2016年,井冈山在完成6718栋农村危旧土坯房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对所有贫困户的住房进行了“回头看”,对摸排出35户有待完善住房的问题户,实施“交钥匙”工程,采取政府代建的方式启动35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彻底解决贫困户住房难的问题。
以保障贫困户发展权为目的,井冈山从提供就业、金融支持、技能培训三个方面,保障群众增收致富可持续。针对有力无业,实施岗位扶持。完善了扶贫公益性岗位政策措施,规范了883个扶贫专岗和扶贫公益性岗位的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将扶贫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提高到300元/人/月。针对有业无钱,给予金融倾斜。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鼓励扶贫对象创业,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目前共发放小额贷款资金9800余万元。针对有智无技,加大培训力度。根据农户需求,突出培训精准性,开展就业扶贫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农家乐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猕猴桃种植培训、创业培训等20多期,培训对象3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