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春早 脱贫梦圆——井冈山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述评
□本报记者段江婷
九十年前,井冈山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胜利走向胜利,成为中国革命的起点;
九十年后的今天,在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的特殊战役中,在红土地上、血脉深处,井冈山实现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再次成为全国全面奔小康的新起点。
2月26日,井冈山正式脱贫“摘帽”!喜讯传回,井冈老区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3年多来,井冈山市贫困发生率从13.8%下降至1.6%;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600元增加到4500元以上……
这是一次鱼水相融的群众发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殷切嘱托,千余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拆旧建新,出谋划策,当先锋、站前列,带领贫困群众破除小康路上的“拦路虎”。
井冈春早,脱贫梦圆。
(一)
这是一次让人不能平静的回望。
2016年2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牵挂,踏上了井冈大地。
一路走来,总书记向老区人民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彰显党中央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决心:“老区在全国建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进,一个也不能少,都要共同迈入小康社会。”“老区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
吉安市委中心组第一时间在井冈山传达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相继召开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动员会等9个专题会议,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配套实施方案,统一思想,密集部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共为。
井冈山勇立争先之志:2016年率先脱贫摘帽,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上走在前列!
兑现率先脱贫“摘帽”,就必须善谋破题之举。
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号工程和头号政治任务来抓,围绕“精准、落实、可持续”“抓实抓细、经得起检验”以及“保障措施、实际收入、长效机制‘三个到位’”的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带领贫困群众一块苦、一块干,共商脱贫致富大计,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向贫困宣战的总集结。
(二)
“姓名:尹建忠;致贫原因:年老多病,儿子腿疾且听力不行,儿媳患肺结核,花费10余万元治疗,负债10余万元;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在新城镇新城村,登录当地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轻点鼠标,就可精确查询到每一个贫困户的所有脱贫信息。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井冈山突出精准为先,在对象识别上,变“面上掌握”为“精准到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再摸排、再甄别、再核实,按照贫困户贫困差异情况,将贫困户分为“黄卡户、红卡户、蓝卡户”三类。
在脱贫举措上,精准施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有能力”的“扶起来”,实现家家有致富产业;“扶不了”的“带起来”,实现个个有资产性收益;“带不了”的“保起来”,实现人人有兜底保障;“住不了”的“建起来”,实现户户有安居住房;“建好了”的“靓起来”,坚持全域规划,实现村村有面貌提升。
在数据管理上,做到脱贫有序,变“固定受益”为“精准进退”。为每一户贫困家庭制作了以基本信息卡、帮扶工作记录卡、脱贫政策明白卡、贫困户收益卡为主的“四卡合一”脱贫档案,使脱贫进展和效果有据可查;分别统一印制了《贫困户收益确认公示表》,经过贫困户签字确认后公示公开,做到贫困群众每项实际收入清清楚楚。
“井冈山脱贫这一重大成果要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说,决不为脱贫而脱贫,更不搞“数字脱贫”、预期收入,而是追求持续增加收入、稳定脱贫。
(三)
新年刚过,井冈山市黄坳乡电商服务站负责人黄小华就忙了起来。在他身后,上百个装满当地土特产的包裹将“飞”往全国各地。拿着厚厚一沓快递单,黄小华说,这些产品大多是贫困户生产加工的,其中合作社入股的46户贫困户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
扶贫真正扶到根上,关键是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然而,发展产业,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盲目蛮干,而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找准致富路子,实现家家有产业,确保贫困群众能致富、可持续,成为井冈山实现率先脱贫攻坚的“关键要领”:
推进“产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瞄准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实现“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
坚持旅游开发带动扶贫开发理念,推进融合农业观光、农家乐、休闲度假等差异化、个性化的全域旅游,构建“大井冈旅游圈”和“湘赣旅游圈”,为贫困群众开启了旅游脱贫的绿色新通道。
推进“就业+”,实现“一户一人务工,全家不再受穷”。探索开展公益性岗位扶贫,全市开发了857个村组公益性岗位,整合生态保护扶贫涉林岗位470个;发挥井冈山景区、城区、园区资源优势,共吸纳2694名贫困群众就业,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四)
帮扶干部饶建军、第一书记罗军元、返乡创业人员谢玉龙,科技部、省农业厅、华润集团、江铜集团……他们以勇于奉献的干劲、自强不息的韧劲、反哺社会的情怀,不断激发脱贫攻坚的动力,增强精准扶贫的活力,更凝聚起攻坚治贫的合力。
决战贫困戮力同心,共建小康责无旁贷 ——
吉安市17位市级领导、126个市直单位、17家重点企业“驻”进井冈山;3000余名井冈山党员干部放下身子,挽起裤腿,当起了“泥腿子”,深入基层走“亲家”串“亲门”;
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移民安置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中,采取“支部+企业+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全山306个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43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实现了党建全覆盖;
挤出脱贫攻坚专项保障资金,撬动担保贷款、贷款贴息、产业保险等各类扶贫资金1.4亿元,对贫困户实行差异性倾斜;从旅游门票收入和土地出让金中各切出10%,筹措2000万元以上的特殊扶贫基金;
帮扶乡镇从6个增加到9个,累计援助资金6600余万元,原南京军区倡导的“三联”活动帮扶面逐步扩大;省农业厅整合各类帮扶项目资金7954万元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华润集团投资1.2亿元打造罗浮希望小镇;江铜集团捐资1亿元帮扶资金助推脱贫。
(五)
“快顶不住时,就躲在屋里哭一场,哭完后,继续干活。”从下地种田、上山种树到养猪养牛,荷花乡高陇村贫困户梁清香一点点改变着家庭贫困的现状。
“穷衣烂裤自己脱,幸福生活各人造。”“不能事事都靠政府,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扛。”一声声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井冈山贫困群众的心声。
不扶懒汉,不扶不孝,倒逼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克服“等靠要”思想,从骨子里挖除“病根”,激发其想脱贫、能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贫困群众自己与贫困作决断的战斗。
为此,“扶志”“扶技”“扶智”,成为井冈山扶贫工作三个重要支点。
通过“扶志”,消除思想上的贫困。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资金补助方式,由生活补贴转变为产业奖补。重点在产业发展、进城务工、自主创业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通过“扶技”,消除能力上的贫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开展农业技术、职业教育、产业创新等技术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有一技之长。2016年,井冈山新增贫困人口本地园区就业2639人,基本做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通过“扶智”,消除世代传递的贫困。通过建立教育爱心基金,对贫困户的子女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职业教育给予一揽子的政策帮扶,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切实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
(六)
“摘帽”不是终点,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井冈山率先“摘帽”,是兑现承诺的第一步。在井冈山的示范引领下,我市各地以政治的高度、民生的温度、超常的速度、空前的力度,投入到这场脱贫攻坚的“人民战争”中来,推广好经验、探索新路子,攻坚之势,如春潮涌动。
吉安县全面推开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亩横江葡萄、一个鸡棚、一人进园务工的“四个一”致富模式;永新县主攻千家万户井冈蜜柚老乡工程、千丝万缕种桑养蚕富民工程、千垄万亩绿色蔬菜示范工程、千秋万代珍稀楠木生态工程“四个千万工程”;万安县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组织变股东“三变”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遂川县打造全省功能最齐全的“搬迁扶贫实验区”,破解移民搬迁中资金、就业、就医、就学等难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井冈山率先“摘帽”,是脱贫攻坚的一个新起点。我们要在新起点上不停歇,继续朝着脱贫攻坚“作示范、带好头”的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