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时刻!总书记关心的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张晶、江婷、曾謇
2月26日上午,记者从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主办的的井冈山市退出贫困县新闻发布会获悉,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反馈江西省井冈山市退出专项评估情况意见的函》(国开办函〔2017〕13号)的意见,经省政府研究,批准井冈山市脱贫退出。
全面小康,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是关键,更是难点。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起点,在这里实现率先脱贫“摘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井冈山脱贫“摘帽”,这是我们向长眠在井冈山红土地上4.8万余名革命烈士奉上的最好告慰,向老区群众兑现的庄严承诺,向习总书记交出的一份答卷。
据了解,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第三方,对井冈山市退出情况开展了专项评估,综合测算井冈山市贫困发生率1.60%。报经领导小组审定后,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井冈山市脱贫退出。
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在新闻发布中介绍,回顾近几年来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井冈山人民深刻牢记习总书记“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号召和“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殷切嘱托,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紧紧围绕“精准、落实、可持续”,“抓实抓细,经得起检验”,以及“保障措施、实际收入、长效机制‘三个到位’”的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来抓。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山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贫困发生率降至1.6%,全山群众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
在具体工作中,井冈山突出精准为先,牢牢把握产业、安居、保障、基础设施四大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能力”的“扶起来”,实现家家有致富产业。根据贫困群众的致富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我们因地制宜,全力推进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实现每个乡镇有一个产业示范基地、每个村有一个产业合作社、每个贫困户有一个增收项目,确保家家有一个致富产业,户户有一份稳定的产业收入。
(二)“扶不了”的“带起来”,实现个个有资产性收益。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劳动能力、难以自我发展的客观实际,我们采取股份制、联营式、托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通过吸纳贫困户或以资金,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固化贫困户与企业、基地、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让每家每户有一份稳定的资产性收益。
(三)“带不了”的“保起来”,实现人人有兜底保障。针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我们将政策向其聚焦叠加,实施贫困线与低保线“双线合一”,通过低保的扩面提标,使贫困人口尽可能享受低保,尽可能享受更高标准的低保,让低保线略高于贫困线标准,这样通过政策的兜底保障,来实现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
(四)“住不了”的“建起来”,实现户户有安居住房。我们实行拆旧建新、维修加固、移民搬迁、政府代建4种安居建房模式,采取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扶贫资金给一点、银行贷一点等五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通过开展“消灭危旧土坯房,建设美丽乡村”攻坚行动,确保每一栋危旧土坯房都能拆得动、建得起、住得进。
(五)“建好了”的“靓起来”,实现村村有面貌提升。要让贫困群众在干净、漂亮、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实现脱贫。我们坚持全域规划,大力推进镇村联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自来水,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文化室、党建活动室均已达标,贫困群众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安全房的美好愿望。
刘洪表示,率先脱贫“摘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让井冈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这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接下来,井冈山将重点抓住“产业为根、立志为本、机制为要”三个关键,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产业为根,主要是解决收入上的可持续;立志为本,主要是解决精神上的可持续;机制为要,主要是解决保障上的可持续。
专栏:各大媒体聚焦井冈山率先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