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市葛田乡新农村建设纪实
原标题:葛蔓鱼塘田园人家———井冈山市葛田乡新农村建设纪实
□龙琪风、本报记者段江婷
名木古樟抱凉亭,水车自转入肥田,文化墙上寻族根,乡风民风成风景……漫行于井冈山市葛田乡,在早春盎然的绿意里,茂林修竹,屋舍俨然,菜园畦畦,鸡犬相闻,一派桃源景致,真可入诗入画。
秉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建设理念,葛田乡以村庄整治、街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发掘乡土文化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凝心聚智,大力推进最美新农村建设步伐,建设中的新农村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迈大步:外地媳妇愿意回家过年
“以前,我们村房子破旧不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长满草,垃圾成堆路难走。现在,统一修建的庭院房屋温馨舒适,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还配备了专职保洁员,外地的媳妇也愿意回家过年了。”提起家乡的变化,葛田村的陈芳明感触很深。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葛田乡突出特色,找准定位,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生态环境整治为重点,对沿村道民居、庭院、道路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实施。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安居工程,“引泉下山”、村道硬化、改厕排污、村庄绿化四大工程,全力开展“三清六改”活动,并注重街景改造提升,立足实际,打造出独具特色、古色古香的景观节点,沿村道的农民特色民居风光带逐步形成。如今,这里每个村庄都配套建设休闲广场、村级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村庄建设实现了风景美丽、设施齐全、干净整洁的目标。
走远路:崛起绿色发展致富路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不仅是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改变,最主要的是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在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浪潮中,葛田乡突出生态优势,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休闲农业”,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连接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通过外引返乡创业成功人士,内联村组干部、致富能手,按照“基地+农户”“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提高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真正为农民增收。去年以来,该乡以葛田村为中心打造出集餐饮、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种养产业年产值120万元左右,带动上千名村民每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
——创新“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结对扶贫模式,联合贫困农户成立合作社,组建产业互助基金会,改造果园主体建设,建立野鸡特色养殖基地和食用菌培植基地。当地贫困户只需投入劳动力和该市提供的每户5000元产业发展基金入股,每年享受收益约为股本金的20%。去年,产业致富为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余元,全乡贫困人口下降幅度达到52.8%。
回眸看:知识文化吐芬芳
建设新农村,绝不仅仅是道路的硬化、环境的美化,也不仅仅是楼房、小车,还包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文化修养。学好文化、用好文化、“种”好文化,才能促进协调发展。
培育新型农民,选送村干部、农民赴外地培训学习,免费开放文化站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培训室以及农家书屋等设施场地。通过零距离“充电”“加油”,200余户村民从中受益,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
学文化用文化,更应该“种”文化。葛田历史厚重,传统文化灿若繁星。远有唐朝柱国平陆侯祠堂、张钦墓等古迹,近有革命时期留下的大量红军足迹。为了传承这独有的历史文化,发掘地方人文特色,葛田乡筹资7万余元,聘请专家精心设计,维修改造了具有百年历史的6栋大屋,并在圩填两侧围墙上,设置突显了“葛蔓田园”农村美丽风光的窗花,制作了浓郁地方特色的典故传说和人文历史的瓷板画,整理出一系列宗祠文化和族谱文化,打造了葛田乡农耕园、陶醉文化园、民俗风情壁画长廊。
一部村史,几多乡愁。在葛田圩镇的文化墙上,四个大字熠熠发光,“孝睦俭忠”深深地刻在牌坊上,也深深地“种”在每一个葛田人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