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 “我们都在家门口就业”——记新干大洋洲镇百姓生活之变迁
□本报记者潘虹莉
“我们一大家子,都在家门口赚钱嘞。”12月7日,新干县大洋洲镇谭家坊村何家堎村小组村民何欠如说这话时,满脸喜悦和自豪。66岁的他,有三个儿子,并都已成家。一大家子全部在新干盐化工业城务工。儿孙绕膝,日日能与家人相见,这样的幸福,得益于新干盐化工产业的日益壮大。
1988年,新干精制盐厂开建,成为新干盐化工业城的第一家企业。1991年开始投产,何欠如成为工业城的第一批员工。他在盐厂从事搬运工作,按照多劳多得的机制计算报酬。每日工作8小时,在当时,他每月能赚得100多元。
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新干盐化工产业日益壮大,1995年,何欠如的大儿子毕业后,就职工业城。随后,二儿子、三儿子陆续来到工业城上班。
从最初只有一家乡办精制盐厂到如今已入驻企业40余家;从最初的小投入小产出到如今已吸引投资160亿元,年产值近90亿元;从最初的一人就业到如今一大家子都在家门口就业。
这样的改变,带动了周边2000余名群众像何欠如般,在家门口务工,实实在在受益。
除了进企业,该镇还有很多村民通过农旅结合搞起了第三产业。
走进位于大洋洲镇刘堎村的牛城景区,浓浓的现代感扑面而来。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楼房,村村有了休闲广场,水泥路进村到户。远处,还有林中游步道、林中吊桥、廊桥及小型停车场……近年来,该镇以建设秀美新农村为抓手,紧跟创建全市特色小镇的步伐,结合自身实际,致力打造成3A级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
在一个画有酒文化的屋子里,47岁的村民李佑兰正在精心酿酒。打开酒坛盖,浓浓的酒香迎面飘来。李佑兰介绍,这个屋子2003年时是个小型猪场,当时养了120头生猪。由于一人忙不过来且猪圈离村庄太近,李佑兰在2004年主动把猪场关停了,做回了家庭主妇。
看到来镇上游玩的客人愈来愈多,就在今年8月,她把闲置多年的猪圈改造成酒坊,酿造当地有名的“大洋洲土酒”,寄予乡愁。游人们尝过后都频频点赞,不仅自己购买还带朋友来品尝。至今,李佑兰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创收近万元。
像李佑兰一样自主创业的还有很多,该镇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致富能人带头、技术到家帮扶”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业,加快发展油茶种植业,稳定发展水产养殖业,逐步发展枳壳产业,形成了以“葡萄、油茶、水产”为特色的三个千亩产业。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新发展高产油茶面积1200亩、枳壳面积200亩、香芋面积400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