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扬鞭自奋蹄——新干采茶剧团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掠影
□彭建新、杨小良、本报记者周靖康
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哪里有他们,哪里就会有百姓的欢声笑语;贴近乡村,为民演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服务基层群众60年,新干县采茶剧团默默坚守着“为人民演戏”的理念,倾情奉献着青春,挥洒着汗水,成为一支繁荣当地乡村文化、助推文化小康的“文艺轻骑兵”。
繁荣文艺创作,树起戏剧舞台旗帜
近年来,新干县采茶剧团积极投身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在努力让农民群众多看戏的同时,想方设法让农民群众看好戏,力求每一台节目都给观众美的享受、新的感觉、健康的教育。
针对不少老龄戏迷喜好古装戏的特点,剧团创作了《陶母截发》《垂钓息争》《王言归乡》等一批新编古装小戏,组织参加了八届江西省举办的“玉茗花”戏剧节,江西省第一届、第二届“汤显祖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等演出,共获得省级一等奖10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37个,成为吉安市、江西省乃至全国地方戏剧舞台上的一面旗帜。2016年11月,由该团创作表演的小品《幸福小曲》喜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再创了该剧团的历史最好成绩。
扎根乡村文艺,谱写百姓心中赞歌
60年风雨,60年坚守。新干县采茶剧团不忘初心,坚持“一根扁担挑在肩,行李道具挂两边,走村串寨送戏忙,欢声笑语乐田间”的扁担精神,把舞台搭在广阔农村,每年送戏下乡200多场。至今送戏已近万场,足迹遍及新干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剧团始终坚持做到演出“四个一样”,即观众多少一样,条件好坏一样,城里乡下一样,有无领导一样;“三个不走”,即借东西未还不走,场地未打扫不走,未征求意见不走。
有一次,剧团在七琴镇澄村演出“建设新农村”专场节目,恰逢当地村民平整村中休闲广场,当时全团30多名演职员工不顾旅途劳顿,放下背包,拿起锄头就与村民一起劳动。当地干群竖起大拇指称赞说:“县剧团台上演的是建设新农村的节目,台下做的是建设新农村的好事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间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流动舞台车代替了竹扁担,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改善了,但是县剧团艰苦奋斗的扁担精神没有变,扁担剧团的传统没有丢,而是以新的形式、新的作为,给扁担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把准时代脉搏,争做文化小康劲旅
“十九大精神传山乡,新干人民喜洋洋,欢歌赞颂十九大,全面小康开新花……”日前,一阵清脆欢快的歌声响彻山乡村野,赢得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是新干县采茶剧团开展“喜庆十九大、欢歌颂中华”文艺演出的一个场景。
他们结合新时代新要求,融入新元素新形式,先后创作演出了一批新编小戏。同时,按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讴歌新时代”的思路,以快板、歌曲、舞蹈、小品、戏剧等各种表演形式,宣传重大方针政策,歌唱农村美好新生活。
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打造文化小康“江西样板”,让文化成为新干最大的品牌。为实现这个目标,新干采茶剧团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更多地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同时注重对新生艺术力量的扶持和民间剧团的引导,实现“扁担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