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江西2018】用爱开启一扇窗———记新干县残疾人黄少辉的爱心之路
□聂安娜、邓飞花
他,身残志坚,用并不健全的身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他,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终于成就一番事业。
他叫黄少辉,今年47岁,生于新干县桃溪乡横江村委会桂川村。7岁时,他意外摔伤左腿落下终身残疾,只能依靠拐杖行走,15岁时,父亲不幸离世,年幼的他从此踏上了坎坷的创业路,与母亲一起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令人佩服的是,他成功致富后,更加热衷公益,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这个社会,用爱开启一扇窗。
充满善举的生意路
2005年,他做起了木材、毛竹生意,收获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
2006年,投资70万元在新干县桃溪街开了一家建材批发零售店,资金积累越来越多。
2010年,与朋友一道投资200多万元,创办了“南昌三星箱包复合厂”,当年产值就达800多万元。
2013年,返乡创业,投资300多万元创办起新干县少辉箱包复合厂。目前,他正在筹备创办他的第三个工厂。
事业蒸蒸日上,生意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宽的生意路上也串联着他一个个善举。
做建材生意的时候,有个客户因车祸夫妻双双去世,留下尚在读书的一儿一女,还欠下了数额不少的建材款。他得知消息后,不仅免去了客户的欠款,而且还给客户的一双儿女送去了一笔善款,因为担心勾起客户儿女的伤心事,他特意让村小组代为转交。
不同于其他商人依据客户的还款能力进行赊账,他总是尽可能地帮助那些他可以帮得上的人。他的一个邻居,在外务工多年都没有赚到钱,家里装修的时候欠了他2万多元建材款,在得知邻居打算买车开出租车时,不仅不催债,还鼓励邻居多去尝试,“欠我的钱,你不用急着还,先把出租车事业做起来,等生活条件好了再还也不迟”。
在他的生意路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比皆是。
与公益第一次结缘
2003年,刚刚开始创业的黄少辉办起了粉笔厂,厂址就设在桃溪乡的敬老院。那时敬老院里老人不多,偌大的敬老院就住着七八个老人,空置的房屋较多。他便租下了部分敬老院的房子,办起了粉笔厂,开始了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艰难,尤其是对初次创业的黄少辉而言。每当感觉撑不下去的时候,他都会去陪老人聊聊天,听老人讲自身的故事。他在与老人的交流中,学到了遇事豁达、不怕挫折、跌倒爬起,这些信条也支撑着他走过艰辛的创业初期。
他喜欢去陪院里的老人聊天,行动不便的他并不能为老人们做些什么,加上自己又处于创业初期,资金紧张,没有多余的钱可以用来捐助院里的老人们。
苦撑了一年多,他的粉笔厂最终因为对产品质量检验、销售渠道等风险估计不足倒闭了。离开之前,黄少辉看着自己的厂房,回顾着办厂的经历,想着自己在敬老院的点点滴滴,老人们劝慰、鼓励他的话犹在耳边,他立志要东山再起,为自己,也为将来有能力可以帮助敬老院的老人!
带动更多人做公益
“前年过年给我们每人买了一套保暖内衣。”“去年过年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压岁包。”“我现在盖的被子就是他送的。”提到黄少辉,桃溪乡敬老院的老人们都特别高兴。“这么多年了,他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关心着我们。”
在黄少辉创业的20多年间,长辈相继离世,富裕起来的黄少辉深刻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加之在粉笔厂的经历,他便将这份遗憾转化为爱的行动。每年春节前夕,无论年底有多忙,他都要抽空去敬老院,为老人们送上过年的食品,过冬的棉衣、毛毯,现金等,平日里只要有空闲,都会去敬老院坐坐,陪老人们一起拉拉家常。
2005年至今,寒来暑往,已有13个年头,他一直在默默地做着这件事情,低调不张扬。
他的爱心,不仅仅在于老人,更在于公益事业。富起来之后,他经常捐资于公益事业,村里修路、建祠堂、新农村建设,只要他知道的,都会捐钱资助,用他的话来说“无论多少,都是我的一份心意,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家乡建设中来,希望家乡人的生活更好”。
在他的带动下,儿子也对公益事业非常热心,同行中也有很多人开始陆陆续续加入到公益事业的队伍中来,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问及以后的打算,黄少辉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会继续做下去,也希望能将爱心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