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出一片新天地——新干推进民情理事会工作小记
□彭建新
千亩易旱田变身致富田,几个村民几年磨破嘴解决不了的下水道问题在民情理事会的民主协商下一朝化解,看着进村施工的机器,村民们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在新干县溧江镇,无论农村、社区,自民情理事会开始“理”事以来,村容村貌、圩镇环境、邻里关系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得益于今年试点推行的‘131’治理模式,特别是在各村(居)成立民情理事会,大力实施村(居)民自治,还权于民,有效激活村(居)民群众这一基础‘细胞’,实现村事民理、村美民乐。”该县委村建办副主任廖军华介绍,今年以来,新干县154个村(居)民情理事会就协商事项达400余项,落实200余项,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
溧江镇唐家村委会榨下自然村因昌吉赣高铁穿村而过,需要整村搬迁到隔壁的老上村,但土地与资金问题一直谈不下来。该村民情理事会理事长杨华仙带着民情理事会全体成员一出马,问题迎刃而解。
“民情理事会能有如此威力,关键是将‘民情民意’放在了‘第一位’,重民意者方能得民心。”廖军华坦言,“村民自治,‘村事民理’,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该县坚持“公认性、代表性、稳定性”的原则,按照“6+X”模式,重点从党员干部代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社会组织代表、专业人士代表等六类人员中选任理事会成员。为确保群众有充分的话语权,激发群众参与村事的积极性,规定了村“两委”干部的人数不能超过理事会成员的三分之一。溧江镇溪边村党支部书记兼民情理事会理事长陈长生告诉笔者:“民情理事会以兴村富民为职责,有威望、敢担当、品行端正是挑选理事会成员的必要条件。”
该县将收集问题作为民情理事会理好事的基础性工作,要求民情理事会真正深入群众,收集真意见、真问题。日前,陈长生组织溪边村民情理事会召开第六次会议,议题为塘边村小组几户村民反映的下水道建设问题。“几年都没解决的难题终于有望解决了。”作为这个问题的提出者和参与者,村民代表方小红、王发根言语中喜悦与激动交杂,“期待理事会发挥更大作用,造福更多村民。”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个个诉求的回应,悄然之中,民情理事会逐渐演变成了群众的“代言人”“贴心人”,现在大到为村里发展建言献策,小到邻里相处的琐碎事,村民都习惯找民情理事会。
据介绍,民情理事会拥有一套严格的办事流程。在各民情理事会办公室,笔者看到理事会开展民主协商的六道办事程序跃然于墙:收集意见——拟定议题——议前调研——多方商议——公开结果——监督执行。每道程序都要求明确,职责分明,既体现了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又突出村民自治理念。廖军华表示,尊重民意是根本,规范操作是关键。只有这样,村事才能“理”顺“理”好,“理”出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