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长廊好风光——在农民建房管控中绘就美丽江西的青原画卷
□肖和平
青山绿水秀田园,红色古韵新庐陵。
青原区历史、人文和生态资源富集独特、交相辉映,崛起于青山绿水间的一栋栋农房就像一处处景致、一个个村庄就像一个个景点,极具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的镇村美景成为青原大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为有效根治农村无序建房、沿路建房、在农田“开天窗”建房等顽症,近年来,青原区以打造全域景区为目标,以农旅融合为抓手,以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建设为载体,秉承“减量、透绿、留白、传承、坚守”理念,规范农民建设审批,防控违法建设行为,农民建房管控“管”出新天地,描绘出美丽新画卷。
规划引领,全域景区管控农民建房
走进国家4A级景区青原山,只见矗立于青原山游客服务中心旁的一栋栋小楼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格外耀眼,令人驻足欣赏观望。据悉,以前该村庄紧靠青原山景区核心区,为给景区多留一份空间,该区决定将村庄整体搬迁,统一建设新房,才“迁”出如今大气亮丽的山前新村。
青原区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该区坚持“全域景区化”理念,以景区的标准规划每个镇村,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村落,规划上做到20户以上村庄全覆盖,审批上严格要求按规划建新村、依图纸建新房。
正是沿着这一思路,青原充分发挥天然的青山绿水、悠悠的文化古韵优势,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编制规划,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倾力绘就美丽江西的青原画卷。如今,走进青原皆是景,“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村落特色非常明显,俨然就是一块天赋神韵的都市田园。
如何引导群众依托规划建设新房、管住以往存在的无序建房问题?这是该区决策者一直关注的焦点。
“对农户违建房屋行为,务必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控制、第一时间拆除。”本着这一理念,该区将执法关口前置、工作重心下移,实现农民建房管控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群众积极协管的良好格局。同时,坚持“属地管理、守土有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把好农民建房的统一规划关、审查批准关、实地放线关、跟踪管理关和复查验收关,在源头上管控好农民建房。
“早发现、早处理,不成型、不成风”。围绕这“十二字”方针,该区铁心硬手整治违章建房,加大对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不符合规划或不符合村民建房条件的房屋,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坚决依法强制拆除,达到了“拆除一处、震慑一片、教育一方”的良好效果。
强化结合,农旅融合推进农民建房
青原区,一条长达80余公里的青东公路主动脉纵贯全境,堪称“黄金线”“生命线”。依托这一主轴线,该区坚持把农民建房管控与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镇村联动建设、旅游开发建设相结合,全面整体推进。
坚持与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建设相结合。该区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对沿线可视范围内风格各异的建筑,统一“穿衣戴帽”,房屋立面改造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一条集红色文化传承、庐陵文化展示、绿色生态观光、现代农业休闲和古镇新村游览“五位一体”的都市田园休闲观光带初具雏形。
坚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紧扣“五美”目标,大力开展“空心村”整治,实行统一划地、统一布局、统一风格、统一标准建设新房,最大范围地解决了村外无地可建与村内土地闲置、农民建房迫切与用地指标不足两大矛盾。近3年来,全区拆除危旧房面积50余万平方米,规划新建房屋近4000栋、40余万平方米,满足了近4000余农户的建房需求。
坚持与镇村联动建设相结合。“值夏镇近几年建成住宅小区6个,总建筑面积达16万余平方米,吸引住户1200多户,在集镇经商办企业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达1379家。”这是该镇推进镇村联动建设的生动体现。近年来,青原区紧扣“高标准建设居民安居小区,引导农民购房集中居住;或规划建设集镇新区,允许农民在规划范围内,自行购地建房”的工作思路,在各集镇分别建有1-3个住宅小区,涌现了富苑小区、泷江新城、荷木塘小区、天祥苑等一批精品小区。
坚持与旅游开发建设相结合。针对景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该区坚持返璞归真、道法自然、适度建设,增不见多、减不见少,做到“减量”与“留白”相结合、“传承”与“坚守”相统一,采取集中安置、整体搬迁的模式,让景区和古村在严格保护中绽放新的光芒。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A级景区渼陂古村为保护古村落、发展乡村游,禁止村民在古村内新建房屋,全部集中在三元洲建了新房。同时,注重在农民建房中坚守文化传承,彰显地域风情。东固畲族乡蔡家垅村立足乡情,规划农民建房,让农房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让畲族文化融入到农房建设之中,成为全省少有的畲乡特色精品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