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古树逢春发新芽——永新加强农村祠堂文化建设记事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编辑 来源: 中国吉安网—井冈山报   发布者:□罗旦
热度149票  浏览3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16年5月08日 19:38

□罗旦

如何将农村祠堂推陈出新加以有效利用?如何将改造祠堂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美丽乡村建设、培育文明新风尚相结合?近年来,永新县积极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对县内现存的古祠堂进行修缮、重新改造,将古祠堂打造成兼具多种功能的农村文化阵地、精神文明载体。

“一个乡愁的记忆殿堂”

“爷爷,这个人是谁?”“这是我们的祖先刘敷,在明朝的时候,可当过御史呢……”走进该县石桥镇樟枧村的“刘氏家庙”,76岁的刘奎生对着墙上的人像兴致勃勃地给小孙子讲着樟枧村的历史,一同追溯家族的起源。

春光明媚的周末,来樟枧村史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回味着“乡音乡愁”。 环顾村史馆,场地不大,但“五脏俱全”,从记忆、传承、发展三个方面设置了八大板块,一件件物品、一张张图片、一段段视频,承载着历史、浓缩着记忆,见证了樟枧村自宋朝建村以来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2016年该县在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樟枧村率先试点,全力打造出“乡愁记忆”的文化殿堂——樟枧村史馆,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也吸引了众多游客。这个做法在全县推进,去年以来该县已对埠前镇三门前村、三湾乡石口村、里田镇合田村等地的祠堂进行改造,结合各村历史、乡村文化、特色成就,来打造展示各村特色的“村史馆”,传承各村独有文化。

“一个文化的学习阵地”

按照中宣部在贫困地区百县万村打通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最后一公里”的部署,去年以来,永新县在全县15个村打造了“综合文化服务示范点”,按照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七个一”标准,将莲洲乡溶溪村、坳南乡牛田村等地的几个古祠堂改造成了村里全新的文化活动室。

4月6日下午3点,溶溪村仁本堂的大厅,正中摆着8张条案,8个学生正在74岁老人颜运鑫的带领下大声朗读着《论语》:“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厅中屏风林立,古色古香,乍一看,仿佛回到了古时的学堂,原本废弃的祠堂重获新生。

坳南乡牛田村的老人们在祠堂里讲着“牛田西征”的红色故事;茶文化在文竹镇团结村的祠堂中韵韵升温;里田镇街头打牌的村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在村祠堂里的图书阅览室、书法室里学习活动的身影……祠堂文化以其独特的“以德育人”功能融入并滋养着现代文明。

“一个民俗的传承平台”

在龙源口镇南塘村的祠堂里,人们经常看到一支舞队练习盾牌舞,他们举着印有老虎图案的盾牌,挥着长枪,在指挥声中酣畅淋漓地舞动着。盾牌舞负责人介绍,“以前排练都是在田野上,碰到下雨下雪天就不方便,村里知道了,就专门将祠堂腾出来给我们做练习场地,希望这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要丢了!”

永新县拥有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三角班等十几项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近年来借助祠堂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从根本上守住了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据了解,该县成立了稻花香、夕阳红等农民剧团100多个,在40余个祠堂内设立了农民大舞台,全年在各乡镇演出三角班、采茶戏、乡村歌舞等达1000余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祠堂成为了乡村的文化礼堂,成为传播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

顶:7 踩:9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67 (43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9 (47次打分)
【已经有43人表态】
8票
感动 感动
8票
路过 路过
4票
高兴 高兴
6票
难过 难过
6票
搞笑 搞笑
3票
愤怒 愤怒
5票
无聊 无聊
3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永新高市路段挂车与小车相撞 1人死亡1人被拘留
  • 下一篇:永新文竹一年仅12岁男孩溺水身亡 家长们一定要警惕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吉安微搏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