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力补短板提能力——青原开展冬春水利建设纪实
□刘茂林
2018年以来,青原区围绕“聚合力、补短板、提能力”的要求,统筹整合各方力量,按下冬春水利建设快进键,补齐中小河流、农田灌溉、城乡供水“三大短板”,打通水利扶贫“最后一米”,确保群众在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
补齐中小河流短板,建设美丽家园
隆冬时节,笔者行走在富水河值夏河堤上,只见沿河游步道正在建设,庐陵特色民居拔地而起,亲水平台错落有致,与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富水河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园林乡村画卷。
富水河流经青原5个乡镇,长75公里,曾经坡陡水急,冲刷严重,河岸崩塌,堤坝渗漏,水旱灾害频发。如今,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百里生态风光带跃然纸上。
富水河美丽嬗变,正是该区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该区坚持以文化为魂、以山水为脉、以人为核心,开展示范河流生态综合治理试点,优生态、美环境、守乡愁,打造具有“山水吉安”“红色故里”“正气家园”的美丽家园。
2018年以来,该区筹资8410万元,对赣江、富水河、孤江等进行综合治理,整治河道30多公里,拆除沿岸非法码头21个,清理沿岸固体废弃物1000多吨,规划建设生态村29个。
补齐农田灌溉短板,促进乡村振兴
天玉镇桥上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入扫尾阶段,路成网、田成块、地平整、渠畅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基本成形。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区投资460万元,整治渠道10多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余亩,年增粮食产量100吨,农民人均年增收近100元。
近年来,该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按照“区级统筹,整合使用;精准发力,注重实效;加强协调,强化责任”的要求,统筹整合中央、省级、市级、区级财政资金,确保每亩投入不少于3000元,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8年以来,该区统筹整合资金4880万元,对富田下厅、天玉桥上等村进行改造,整治渠道81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1.027万亩,受益群众达1.4万人。据悉,这批高标准农田已全部流转,极大促进了多彩田园片区建设。
补齐城乡供水短板,保障饮水安全
“通水啦!通水啦!”1月18日,天玉镇岭上村自来水厂开张营业,当地群众纷纷奔走相告。年逾八十的村民袁世钧早早来到水厂,在厂门口贴上“饮水思源谢党恩,脱贫致富奔小康”对联,表达他的喜悦之情。
与岭上村群众一样吃水困难的村庄在该区仍有不少,多为偏僻山区或贫困村,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018年以来,该区按照“通脉络、活末梢,不遗漏、全覆盖”的要求,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投资3040万元,新建、改造、升级、联网供水工程,让1.1万群众用上自来水,其中有2000余户贫困群众,目前,全区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84%。
在大力推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的同时,该区坚持以资源换资金、以效益促发展,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计划投资1.3471亿元,建设白云山、螺滩、乌龙三大水厂,让城乡群众喝上同网、同质、同价的安全水。
按下快进键,补齐水短板,该区冬春水利建设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放眼青原,一个个如画生态村落,一条条“高大上”堤坝,一座座固若金汤水库,一块块旱涝保收农田,一股股润民甘泉……水利,正为脱贫攻坚提供不竭的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