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民俗文化馆牌匾、楹联、木刻掠影(组图)
被定格的时光
“天地君亲师”牌匾
八卦藻井
壁挂
壁挂
吉郡书香
牌匾上读来的尘封往事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行走在木结构的第二展厅内,双目所及最多的当属来源于宋明理学的格言警句。这种木结构的建筑为牌匾、楹联提供了最佳的悬挂、镌刻场地。与此同时,宋明理学的兴盛也无疑为牌匾、楹联的普及,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内容。
宋明时期,理学兴起,那时的人们尤其是读书人特别推崇先贤们的道德文章以及孔孟之学。作为对这种推崇的延伸,很多人喜欢将先贤们的画像、诗、词、歌、句等裱起来,悬挂在居室的显眼位置,用以学习和瞻仰。而作为“文章节义之邦”的吉安,这种在居室内摆放牌匾、楹联、木刻的文化现象就尤为凸显,这除了和吉安本地的砖木结构建筑有关外,更与吉安当时的学习氛围分不开。当时的人们不仅推崇先贤的道德文章和孔孟之学,不少读书人更是有着追赶先贤的勇气,他们将先贤的画像及字画悬挂在家中,激励自己和家中晚辈刻苦读书,争取成为像先贤那样被后人挂在墙上学习膜拜的对象。我们非常熟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曾像当时很多吉安的读书人那样,在少年时发下宏远:以后我的画像如果没有像先贤们一样被后人裱起来,我就枉为大丈夫。
礼义廉耻
镌刻中鲜活的人情世故
纵观展厅内这成百上千的牌匾、楹联、木刻,它们除了将那时吉安民间艺人们鎏金、彩漆、镌刻的纯熟工艺展现在我们眼前外,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字里行间,品读到先贤们讲究礼义廉耻以及温良恭俭的君子作风。
这些牌匾、楹联、木刻的内容,有朱熹等理学家警示后人的弟子规、家训等,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取材于民间的亲孝典故,以及诸如红梅迎春、喜鹊报喜等活跃在人们意识中的美好念想。此外,还有部分牌匾、楹联是属于亲朋好友间表达祝贺、祝福的馈赠礼物。透过这些用鎏金彩绘笔刻画的“二十四孝图”,用描金法镌刻的家训配图雕版,标注着“乾隆四十四年”的贺寿屏风以及因年代久远已经被灰尘蒙黑的素雕鹭鹚荷莲图,我们可以窥探到那时生活在吉安的人们是如何教化子孙,如何对待亲友,如何表达祝福的。
集零为整
拼凑间完整的场景展现
成组的牌匾、成套的壁挂、配套的木刻,古色古香的“庐陵人家”展厅内,每一幅牌匾、楹联、木刻似乎都在诉说着庐陵先贤们对事、对人的看法和做法。它们是独一的,它们又是整体的,它们裹挟着千千万万庐陵人家的生活气息聚集在展厅内,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尘封的往事和那些过往的人们。
据庐陵民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成组成套摆放在展厅内的牌匾、楹联、木刻,它们被搜集来的时候除了少部分成组成套的壁挂,大多数都是孤零零的小物件,虽然年代有些久远但还算不上是文物。为了布置出一个完整的“庐陵人家”,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才从众多的牌匾、楹联、木刻中拼凑出了这样一整套的摆设。如今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庐陵人家”,既有传统民居中的藻井、牌匾、对联,又有一些比较独特的壁挂和木雕,生动地展现了古时庐陵人家的生活和思想面貌。记者李妍 文/图
展厅内的“庐陵人家”客厅
贺寿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