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绿化模范城核查组对吉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达到或超过评比表彰各项指标要求
本报讯(记者颜兵)10月27日下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吉安市)核查情况反馈会在吉安宾馆召开。原林业部副部长、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核查组组长蔡延松代表核查组反馈核查结果。核查组认为,吉安市达到或超过评比表彰的各项指标要求。
市委书记王萍出席反馈会并讲话。省林业厅党组成员、驻厅纪检组长李晓浩就我市进一步做好绿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市领导胡世忠、吴敏、刘宗华、郭庆亮、左继生、肖玉兰,军分区领导杨印龄、刘宗成及省绿委办专职副主任俞东波分别陪同或出席反馈会。
反馈会上,核查组认为,吉安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自查报告等材料客观真实、科学可信,尊重并认同江西省绿委办的复查评价意见。吉安市通过开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活动,增加了绿量,改善了生态,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生态文化,提升了公众生态意识,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将更加为吉安市增加活力,注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对照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评选条件,吉安市达到或超过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区)”评比表彰的各项指标要求。核查结束后,核查组将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全国绿化委员会汇报核查情况和评价结果。
核查组认为,吉安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领导重视,集聚力量,合力推进城乡绿化和生态建设。将“红、古、绿”紧密结合,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城乡绿化,打造了生态宜居和谐的新吉安;二是科学布局,突出重点,提升城乡绿化整体水平。构筑了多功能和多用途的绿色空间,呈现出“大气吉安”的气派;三是精心设计,高标准实施,打造城乡绿化精品。吉安南大道、北大道、城南市民广场、将军公园、天祥公园等个个都是精品,展示了吉安山水生态魅力;四是资源保护、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努力提升城乡绿化综合效益。对全市1.4万株古树名木登记造册、建档立卡、悬挂保护牌,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区一棵胸径318公分千年古樟的成功移植,创造了古树名木抢救性移植保护的范例。从石虎塘航电枢纽淹没区抢救性移栽大树、古树、珍贵树727株,投资1400万元建设3公里长的泰和县井冈山大道,气势恢弘,令人震慑。尤其是境内4000余亩楠木林群落保存完好。这些都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财富,是巨大的基因库。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板、林脂、林药、旅游等产业。林科天然冰片厂大叶芳樟油、龙脑油等产品生产已初具规模,钓源古村、横江镇公塘村通过乡村绿化与古树群落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带动了经济发展。
核查组希望吉安市从更高、更好、更严的标准,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城乡绿化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加大城乡绿化的科技含量。引进人才,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城乡绿化科技队伍;强化养护管理,加强森林经营,巩固城乡绿化成果。
王萍说,核查组对我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给予的高度评价,是对我市工作的巨大鼓舞和肯定。吉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工作,这次吉安市代表全省接受全国绿委会的评选核查,我们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对一个城市来说既是一块“金字招牌”,又是对一个城市总体工作很好的褒奖。一直以来,吉安在推进生态绿化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良性发展、负责任地发展,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得到了全市上下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吉安有着非常好的绿色资源,山青水秀,这些都是庐陵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何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财富?如何让绿色走进城市,让绿色走进群众?我市创新模式,坚持“钱少多修路,楼少多栽树,家贫勤扫地”的绿化理念,“点石成金”,滚动式发展,先后打造了庐陵文化生态园等一批精品景点,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建设了树艺石艺园等精品景点,赢得了综合效益。如今绿化给吉安带来了美丽和秀美,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吉安有个好团队,班子团结实干,政通人和,政令畅通。
王萍表示,吉安市将按照核查组提出的更高、更好、更严的要求,持之以恒地把城乡绿化工作扎实推进下去,做到年年有计划、有安排。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正确处理好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把城乡生态保护和建设好,让老百胜真正享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宜居宜业生活。
在吉期间,核查组采取听、看、查、议和综合评分的方法,在我市自查和江西省绿委办复查的基础上,对我市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工作进行了核查考评。核查组还先后来到中心城区、吉安县、泰和县,抽取并选点查看了机关、企业、学校、部队、村镇、公园、广场、小区、河渠、公路等30多处绿化现场,以及义务植树基地、领导绿化示范点、古树名木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查阅了有关资料,访问了吉安市民对全民义务植树和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认知程度、满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