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卿:跳出是非,只说幸福
这两年,卢俊卿一直在风口浪尖上,不仅仅因为其女儿卢星宇的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的身份备受关注,也因为他自己的事业引人争议。
有人说,卢俊卿领导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以下简称世华会)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公益组织,但马上就有人反驳,说卢俊卿靠卖人脉赚钱。
孰是孰非,卢俊卿已经不再回应,被问及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只是习惯性地摆出招牌式的笑脸。
如今的卢俊卿,满满的心思都扑在"幸福"事业上,正如他所说:"我一直致力于寻找何谓最好企业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幸福企业'。"
波澜不惊前半生
整整半个世纪前,卢俊卿出生在四川一个普通的家庭里。20来岁的他,毕业后在政府谋得的工作主要就是撰写各种材料。彼时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只是,按照他的话说,"学文学出身的人,在精神上总是希望追求的更多一些。"
上世纪90年代,算是个常常被津津乐道的年代,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新活力,更重要的是,成就出来一批经济浪潮的弄潮儿。现在不少被人们所熟知的企业家,都差不多是在那个时候下海的。而卢俊卿的心也就在那个时刻蠢蠢欲动,直至毅然决然辞掉公职,下海闯荡一番事业。比别人幸运地是,卢俊卿此番下海,并非白手起家,因为他的太太已经创下了一些企业。按照卢俊卿的说法,他接手的太太的企业已经是一个小型集团,旗下有六个餐饮企业、礼品公司,还有信息公司、文化公司等。卢俊卿的从商,也是因为太太觉得力不从心了,才拉他"下海"。
卢俊卿并未想到未来的自己会成为公众的话题人物,因为那个时候下海,也没想过什么功成名就,只是赚钱,目的很简单。"我们那个年代跟现在不一样,自己可选择理想的余地太小了。当时,做任何事情首先就是想到生存问题,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劳碌,解决好这个问题时,已经无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或许是时代的纵容,或许是卢俊卿确实有一颗适合经商的脑袋,总之,下海后的卢俊卿,和不少现在广为人知的企业家一样,将企业做得风生水起,同时将自己带入到了富人的行列。至此,这一切还显得那么的合理,毕竟在那个大背景下,发生奇迹这件事的本身已经不算是奇迹,中国的土地上是否多了卢俊卿这么一个成功人士,也不会让人们大惊小怪。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比起那些靠实业起家的企业家,卢俊卿的脑子的确活泛。从他开始从事的事业看来,确实也正应验他对自己的评价:"我从小就喜欢思考,思考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
研究卢俊卿的企业发展,就能发现,他一直强调自己的经营模式为"创新"。例如1995在成都市创办四川三味文化有限公司,被称为中国会议产业和民间出版业的开拓者;2000年创办全球首创企业家孵化器;而后,又首次提出了"美丽资源是与体力和脑力并存的第三大人力资源",将女人的美丽作为生产力来研究;去年又出版《第四次浪潮:绿色文明》一书;而如今,不甘寂寞的他又花全部心思想让自己成为第一个建立 "幸福企业"理论体系的人。
峰回路转新起点
鲁迅有句知名的话,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这个观点放在"创新"上,可以解读为风采与风险并存。"创新"即意味着前无古人,尚未形成规则,也就没有规范。卢俊卿这种"创新"的玩法,似乎已经为自己日后成为中国最具争议的企业家之一埋下伏笔。
卢俊卿一手创办的世华会,让国人看到了一个新的模式,却也招致各方质疑。有人说,世华会是靠卖名人效应招揽生意,赚取企业钱财,但无可辩驳的情况是,在一个特定的人文和社会背景下,进入某种主流圈子,却是迅速提升自我地位以及促成生意的捷径。作为一个NGO组织,这样的模式是否合适有待商榷,但如果站在商业角度来分析,迎合大众需要的东西就会产生商机,是市场经济的常识。从这个角度分析,卢俊卿算得上是一个懂得抓住市场的人,也许还算得上是一位心理学高手。
其实,真正让卢俊卿名声大噪的是女儿的"卢美美事件"。慈善在中国本来就是一个最富有争议的话题之一,其实焦点无非是"慈善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而这恰恰是一个无论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家层面都无法回避却又避之惟恐不及的问题。卢俊卿坦言,只要提出的价值是普世价值,就很容易被众人接纳。而他也正式凭着提出的所谓的普世价值成功地运作了他的事业--世华会的宗旨"促进华商精英强强联手和合共荣"应和了此说,而其之后提出的"幸福企业"理论框架,也是如此。
拨云见日说幸福
卢俊卿告诉笔者,当他真正有钱后,赚钱这件事本身已经不能吸引他。原本他希望结束企业去游学,也就是在初次踏出国门到欧洲游历和参访欧洲百年企业的时候,他听到一个新词:企业社会责任。
"在那之前,我一直认为,私人企业就是我自己的企业,是给我个人挣钱的工具,挣够钱也可以随时关掉。但是一位欧洲的专家告诉我,私人企业的概念是,股权是私人的,企业却属于社会。"短暂的参访经历,让卢俊卿清楚地明白,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都是组合成这个社会的一个细胞,而在企业工作的员工,也是这个社会的细胞,同时又是企业组成的细胞,企业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依存关系,所以企业造福社会责无旁贷。
回国后的卢俊卿,打消了"上岸"的念头,开始思考"何谓最好的企业"。既然赚钱已经不是唯一的目的,企业未来的方向应该在哪里?2008年的一次"江阴行"让卢俊卿找到了答案,当年江阴正在打造的"幸福江阴",一下子使卢俊卿得到了灵感。"在整个社会都在谈论幸福指数这个话题的时候,幸福企业无疑就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卢俊卿对笔者说。
方向是有了,但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卢俊卿坦言,在追求幸福企业的过程中,也走过了很多弯路。刚确定要做幸福企业的时候,他先想到的是将股权分给员工,让员工从为别人打工变成为自己打工,结果这样的举动差点导致了自己丧失企业的经营权;而后,他又想到均分财富,将企业每年的利润一分不留的分配下去,本以为这样员工的收入提高了,也会更有积极性,可实际的结果却是,员工不仅仅没有提升幸福感,反而开始抱怨分配的不公平。"那时候将幸福这事想得太简单了。"卢俊卿回想以往的过程很感慨。
也是这一次次失败,让卢俊卿对于"幸福企业理论"更加感兴趣。"后来终于明白,幸福是内心的一种愉悦体验,而不是实体物质,当然,有时候实现这种愉悦需要靠物质基础,但是还有很多更深层面的东西,例如,让员工感到被尊重,或者让员工有充分的闲暇时间,这些都无法用金钱来实现。"
如今的卢俊卿,还为此出版了《幸福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一书。他认为,老板和员工之间在谋求幸福的问题上并不矛盾--员工和老板是可以共同幸福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要建设幸福企业,让员工幸福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员工工作才会更加有动力,企业就会发展得好,老板也会幸福。卢俊卿首次提出"幸福力才是终极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幸福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并强调,"企业是为员工(老板也是员工)谋幸福的工具,而不是为老板赚钱的工具","企业应该追求幸福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等一系列新观点。(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作者:易可)
关键字:卢俊卿,幸福企业,天九幸福集团
新闻素材来源:中国新闻采编网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 |
当前平均分:-0.01 (82次打分) | |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 |
当前平均分:-0.01 (76次打分) |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