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长期以来,“靠天吃饭”是造成农业产量波动的重要原因。作为2011年中央财政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首批试点县,新干县不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气象为农服务的新途径,实现服务产品多元化和针对性服务,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
气象信息全覆盖
村里安装了气象信息显示屏和气象预警大喇叭。特别是大喇叭,每天早晚两次播音,我在田里干活都能听到气象信息,及时安排农事。”5月19日,新干县上湄湘村村民高细妹开心地对笔者说。高细妹家里种了15亩地,以前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很少,因此,灾害性天气造成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现在,电子显示屏和大喇叭的出现帮上了大忙。
为建立和完善简洁高效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新干县建立了县、乡、村各级气象灾害防御人员数据库,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成员、乡镇主要领导干部,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农村中小学校校长等纳入信息发布平台数据库中,并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大喇叭、手机短信、声讯电话、网站、宣传墙等各种传播手段,强化针对农村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能力,实现乡村气象信息无缝隙覆盖。目前,该县120个行政村实现了气象预警大喇叭100%覆盖,30个乡镇和重要部门安装了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可通过电视广播定时播报农业气象信息。
“气象保姆”村村有
走进新干县界埠镇气象服务站,笔者看到,气象协理员职责、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管理制度、新干县乡镇气象网络管理示意图等一一悬挂在墙上。气象服务站的电脑直接连接到乡村气象服务平台,可随时调阅各种相关气象产品。
在新干,像这样的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共有15个,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及农业科技示范户等组成的村级气象信息员队伍共有276人,信息员覆盖率达到100%。“我可是村里的‘气象保姆’,和农技人员一样吃香,村里的种植大户都根据我提供的气象信息安排生产。”5月20日,新干县神政桥乡庄上村气象信息员高建林自豪地对笔者说。
为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新干县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该县气象局与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涉农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签订为农服务和应急气象服务协议,并由政府牵头成立了应急管理专家组,加强信息通报与科研协作。
温馨服务到农家
七琴镇的水稻、界埠镇的大棚蔬菜和三湖镇的“大红袍”柑橘是新干县的特色农作物。该县气象部门为它们专门建立了数据库,推出周年服务方案,定期制作气象服务产品,并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传递到用户手中。
气象部门与涉农、涉灾部门以及重点服务对象等建立了联合会商、调查机制,成立“新干县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和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多发期加强会商,提出应对措施和分类指导意见,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如遇重大气象灾害,多部门将在24小时内举行紧急会商,及时开展灾情调查和服务。神政桥乡庄上村食用菌种植大户高细苟去年因为没有及时掌握天气变化信息,一次性损失5000余元。但今年,由于有了气象部门发来的“温馨提醒”,面对罕见的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高细苟胸有成竹:“按气象短信种植黑木耳,保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