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昨组织考察团赴成都黄山考察城市建设等经验
学习两地城市建设城乡统筹经验
刘义硚率团
本报成都讯(首席记者张晶)8月20日,市委副书记刘义硚率市考察团一行16人抵达成都,开始了为期五天的学习考察之行,学习考察四川省成都市、安徽省黄山市城市建设特别是古街改造,以及城乡统筹经验。市领导余阳春、杨丹、肖玉兰,井开区领导刘志坚参加考察。
近年来,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探索形成了“三个集中”(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梯度推进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稳步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以及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一系列路径和办法。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坚持将2300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和谐相融、将城市功能提升与市民生活水平提升有机结合、将政府追求的高远目标与市民的现实利益高度统一,一幅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美好画卷正渐次展开。
旧城改造特别是古街区改造是此次考察的一个重点。考察团一行深入素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之称的宽窄巷子。这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2003年,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该区域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闲在宽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原住民、龙堂客栈、精美的门头、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构成了宽窄巷子独一无二的吸引元素和成都语汇,引得考察团成员不停驻足,一路感受老成都的“闲生活”、“慢生活”、“新生活”,体味文化、商业和旅游的完美融合。府南河改造是成都旧城改造的另一个精品亮点。考察团走进府南河畔的听涛舫,倾听其传奇的“前世今生”。全长29公里的府南河,由于历史变迁、人口增长、工业发展等因素,府南河水污染严重,沿河两岸低矮破旧的民居与城市极不协调。从1992年起,成都市政府把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列为当时市政府的“一号工程”,仅用5年时间,把一条肮脏的“腐烂河”变成一条名扬中外、令人着迷的“翡翠项链”,工程先后获得“人居奖”、“最佳范例奖”、“地方首创奖”等3项联合国大奖。“市政工程最大难题在拆迁,政府政策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变拆迁为安居,3万户10万人迁置在18个月内完成,国内国际同行称为‘奇迹’,奇迹背后是政府公信度大为提高,奇迹前头是工程有百万市民大参与……”工作人员一番细解,给考察团成员以深刻启示,引大家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