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安晨报 ]城 市 的 那 缕 温 暖 阳 光
城市的那缕温暖阳光
一个帮着推轮椅,一个帮忙挑行李。市救助站的两名工作人员把求助老人送回家。
■本报记者尹翔 文/图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它的繁华与亮丽上,还体现在它的包容与互助中。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是彰显城市人文厚度与人性温度的具体表现。近日,市救助管理中心站荣获民政部颁发的“群众满意窗口”称号,这是我市唯一获得该称号的集体。8月14日,记者来到市救助站进行深入采访,带您共同来感受城市的那缕温暖阳光。
运作机制在全省推广
救助管理工作是政府赋予民政部门实施的一项临时性的社会救助工作,其工作范围包括成年人救助、未成年人救助、自然灾害庇护、家庭暴力庇护、生活无着的优抚对象上访接待。近年来,为了整合民政资源,我市开始试行“四级网络”运作机制,即市救助站、县救助站、乡镇(街道)救助站、社区居委会咨询引导点四级联动的救助工作机制。
2011年底,在吉州、青原两区的7个街道16个社区开展试点,成立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点”,从而强化了点多面广的救助机制功能,起到了及时发现与救助的作用。“‘四级网络’的运作机制在我市成功试点,获得了省民政厅的认可,并从今年4月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的各个地级市逐步进行推广。”市救助站站长熊军说。
挑战与温馨并存
从2003年8月建立市救助站以来,熊军一直在此工作,他和救助站共同走过了9年的时间。他对记者说:“救助工作充满挑战,是一项磨炼人的工作。
在平时的救助工作中,你时常会遇到一些身体状况差或精神上有问题的人,你也会遇到一些说外地方言的人,这样在了解受助对象的这一环节你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工作开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救助的过程中,一些复杂的情况也会让救助工作滞后。据市救助站副站长刘成德介绍,今年5月份,一名叫王玉芬的50岁妇女,被万安县民政局送到市救助站。由于在外流浪十多年时间,加上自己精神异常,她连自己的基本信息都不清楚。通过一段时间治疗,工作人员费了很大努力才获知她的姓名、籍贯等相关信息。但是,由于其所在张家港市的地址有所变动,在核对信息时又出现了问题。后来,通过与当地救助站的帮助才找到其家人,整个过程长达2个月。
“自愿求助、无偿救助”是救助站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于符合救助条件的求助人,市救助站都会竭尽全力提供帮助和服务。市救助站共有18名工作人员,王海清就是其中的一名代表,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充满着热情。“这项工作虽然枯燥,但却是在实实在在地做好事。每次看到走失人员和亲人团圆的画面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每次看到流浪人员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我都心感慰藉。”王海清 说,帮助他人,能快乐自我,为这份温馨的工作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值得。
未来的美好期待
熊军表示,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很注重民生,救助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救助工作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支持,相信未来的救助工作能够让老百姓更加满意。市救助站内的相关设施得到逐步完善,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吉安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已建好,预计今年年底投入使用。通过在职学习和岗位培训,工作人员的文化素 质和职业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从而增强了救助保护的功能,为开展救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我市的救助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熊军说,一方面,与一线城市相比,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福利院等公益场所较少,对于确实不能查清身份的受助人安置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实施城市流浪乞讨病人救治工作的职能部门,包括民政、公安、财政、城管、卫生等多个部门,但是事实上却因为职责不明确、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导致一些救助问题很难处理,这就对各个部门的沟通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