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安晨报 ]花甲兄妹齐上阵 翻新老屋为老母
花甲兄妹齐上阵 翻新老屋为老母
母亲和兄妹俩合照
兄妹俩自己动手为母亲修屋
■王俊华、任力杨、本报记者周玉莲文/图
百善孝为先。孔子曾经曰过:“孝,父母唯其疾之忧!”而“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对于孝的定义,也许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然而,最朴实最本质的依然是集中在一个“养”字上。古时候有“香九龄,能温席”的佳话,如今在泰和县小龙镇圩镇洋房子社区,一对兄妹为了让九旬老母亲安度晚年,默默地服侍着体弱多病的母亲,几十年如一日,近日,年逾花甲的兄妹二人亲自动手,为老母所居住年久失修的老屋翻新,更是在当地被传为一段尊老孝亲的美谈。
“照顾母亲,这是我们不容置疑的责任”
兄妹二人中哥哥叫李昌保,今年已经67岁,妹妹李大毛,今年也已61岁,两人随老母亲都生活在山区小龙,父亲二十多年前就已过世。看着他们一个个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操劳了一辈子的老母亲为不给儿女们添加负担,选择独自在老屋生活。前些年身体还算硬朗的老母亲,如今将近90岁了,身体大不如前,时常患病,经常头痛脑热,行动迟缓。生活自理能力也降低了很多。八个儿女中只有李昌保和李大毛留在小龙镇居住,没有丝毫犹豫的他们毅然将照看老母亲的责任扛在肩上。母亲生病了,两兄妹总是轮流带着母亲去医院检查治疗。
“自己动手,为母亲居住的老屋翻新”
今年来,老母亲居住的老屋因年久失修出现了漏雨、裂缝、老化等问题,两兄妹本想接老母亲到自己家中生活,可老屋承载了老母亲的太多回忆,老人念旧,始终不肯离开老屋。哥哥李昌保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和妹妹一番合计,他俩决定还是将老屋翻新,好让老母亲有个安全舒适的养老住所。可问题随之而来,由于老屋修建时间久远,基本上是木质结构、翻修工程 量大,很难请得到专人翻新。如果随便请一些技术工人来装修,怕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会草草了事,造成装修工程质量不过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李昌保和李大毛在其他兄弟姐妹的支持下,作出一个在旁人都很意外的决定:自己动手为老母亲居住的老屋翻新。
“一砖一瓦,都倾注着我们对母爱的回报”
翻新房屋在专业工程队来说可能是一个小项目,可两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怀着对老母亲的感激之情,从今年过完年便开始,在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坚持下,一砖一瓦、一泥一砂地翻新构筑着老母亲所盼望的新房。烈日炎炎下,兄妹俩仍然顶着高温,小心翼翼铺设那一片片崭新的屋瓦;暴雨倾盆时,他们依然冒着雨加快动作,垒砌那一块块坚实的墙砖。有时快竣工完成,看到整体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时,又重新拆卸翻新过。如此一来,所用的时间和精力成倍地难以计算。一些不知缘由的过路人时常能看到两位花甲老人在日以继夜地忙碌着,都不解地向安详端正的老母亲询问起来,老母亲听后略带自豪笑呵呵地说:“这是我儿子和女儿在帮我翻修老房子呢”!老太太脸上露出满意的欣慰笑容,向邻居们传达着她满心的幸福。
而今,老屋换新颜,格局雏形已完成,两兄妹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接下来他们还打算粉刷墙面、内部装修,老李兄妹俩自信地对街坊邻里说:“今年一定能让老妈搬进我们亲手建好的新房里,老妈居住的舒适平安是我们做儿女应该做的。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倾注着我们对母爱的回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李昌保和李大毛两位花甲老人用他们的坚持和毅力,建好的不仅仅是一间新房,更是抒写了孝老爱亲、感人至深的真情篇章。
记者手记:
时代在变,留不住岁月更迭,留住的是我们每个年代生生不息的真情。“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是所有为人子女身上责无旁贷的一种担当。父母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没有理由,不求回报。那么,子女呢?对于父母,它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良知。而这份良知,更多的应该是出于自觉,那样的爱才会不断地增值。也许对于父母来说,子女并不是要做一件怎样惊天动地的事情以表孝心,平常承欢膝下,多回家看看,让他们不觉得孤单,便是最好的尽孝之道了。或许,老人其实就和小孩差不多,他们都要求不高,只要感觉到一点子女的关爱,他们的幸福便会铺满整张历经沧桑却依然稚气般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