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区北门街道党建工作“接地气”速写
支部建在小区
——吉州区北门街道党建工作“接地气”速写
□陈万河、刘英敏
“ 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不断取胜的法宝。
改革的深入、城市的扩大,大量改制企业职工和党员以及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非公企业党员相继转入社区管理;新建小区增多、人口不断增加;社区党员剧增,结构大变,老年党员多,党员分散,新建小区党组织空白,原党支部设置难以适应社区管理需要,支部缺乏活动场所,活动难开展……
面积17.8平方公里,人口6.8万的吉州区北门街道遭遇到上述新问题。他们艰辛探索党建工作新路:支部建立在小区,党建工作“接地气”,8个社区党委,37个支部,1370名党员在“人文社区、温馨家园”等建设中大显身手。
战斗堡垒靠前
近几年,北门街道辖区新建小区不断,入住人口剧增;有线电厂、麻纺厂、柴油机厂等10多家大中型企业相继改制,企业党员全部转入社区,街道党员人数激增。
“党员就是财富,组织就是力量。”充分调研,审慎决策,去年,街道党工委将全部社区(8个)设立党委,今年1月完成社区党委换届,党建经验足、热心社区工作的14名辖区单位的领导做兼职委员。“战斗堡垒”靠前,在所有住宅小区建立党支部;在每个楼栋设立党小组。根据党员分布情况,重点抓好改制企业住宅小区支部建设。每个栋楼设一名党建联络员(兼楼栋长或网格信息员)。四级党建网络体系的建立,党组织延伸到每个小区、每栋楼房、每户居民、每名党员,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接地气”。党员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积极性大涨,党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力量加强。
班子建设过硬
干部的因素第一。北门街道着力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坚决把德才兼备的同志选举、选派做负责人;挑选一批党性强、社区热心者任党建联络员(网格员)。
分工明确,各负其职。党支部主要是组织、宣传、治保、环卫、纠纷调处、帮扶济困、文体活动等工作;党小组主要组织学习、开展活动、了解党员情况、组织党员调解纠纷、协助环卫管理等;党建联络员主要收集社情民意、居民信息等。这样,弥补了社区想做又做不过来的事。现在的北门街道各小区,环卫、治安、邻里纠纷、文体活动等井井有条、红红火火,特别是在小街小巷和无物管小区的改造中,充分发挥了党的作用。如柴油机厂的无物管小区改造,进展极为顺利,居民一片叫好。
组织阵地宽厚
活动平台是依托。小区支部活动场所缺乏,有的支部几乎没有活动场所,想开展一个活动只有到社区来,十分不方便。小区支部没活动场所,成为支部的烦心事,上级的揪心事。北门街道尽管在两轮社区共建单位的帮助下、在企业改制时政府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解决了部分党支部的活动场所,但离要求还相差很远。
近两年,北门街道想方设法落实小区党支部的办公、活动场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柴油机厂住宅小区、麻纺厂住宅小区、赣新湖宾苑小区、冷冻厂住宅小区、大修厂住宅小区等支部的办公、活动场所一一建起来了。在有活动场所的党支部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建设经费由街道和社区共同解决。实行了规范化建设的党支部,达到了“八个有”的标准,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岗位职责。场所内支部安排专人值班、接待群众、协调问题、组织活动。活动场所成为党员干部及退休干部学习娱乐、思想交流、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的好地方。
活动常态有力
开展活动是根本。北门街道网格化管理中,每个网格成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网格内的信息宣传、治安消防、矛盾调解、卫生监督等人员由小区党员或热心居民担任,他们不计报酬,甘愿奉献。网格内(小区内)的党员依特点、特长和意愿组成“N”个特色活动党小组(如环卫、文艺、爱心、文明、助学帮带、法律服务、纠纷调解等),延伸管理触角,增加服务密度。
小区党员“五个一”活动(参加一支党员志愿者队伍、帮助一个困难户、提一条社区合理化建议、为居民办一件实事、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扎扎实实。赣新公寓党支部在无物业小区改造中,工作细心有力,短时间,把小区内120余间违章建筑全部拆除,未引发一个不稳定问题。如今改造后的赣新公寓小区居民无不喜笑颜开。小区党支部的“五必访”(党员有思想疑虑、生病住院、生活有困难、下岗失业、家庭有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必访),让党员感受到“家”的温暖。
文体活动拉近了党与居民的距离,在各党支部的牵头组织下,各社区目前共有文体队伍20多支,劲歌酣舞,其乐融融。
支部建在小区,街道面貌一新。近年来,北门街道各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十大和谐社区”、“江西省双拥先进单位”、“江西省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