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关怀建温馨家园—记永叔街道光明社区党委
以人文关怀建温馨家园
———记吉州区永叔街道光明社区党委
□本报记者刘金艳
吉州区永叔街道光明社区是一个闹市区、棚户区、安置小区、商住楼区并存的社区,总人口1.2万,低保户422户,残疾人340人,分别占街道低保户、残疾人总数的40%和54%。
以前,居民吵闹、关堵社区办公室、越级上访屡见不鲜。如今,光明社区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成为省、市文明社区。社区党委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筑牢服务理念,社区工作就有灵魂、就有温度。该社区党委倾情推出一系列爱民新举措,想方设法为民排忧解难。
做“光明事”——社区事务民主化
“社区原来综治工作形势严峻、八成以上的上访都是‘低保惹的祸’,居民‘闹事’的主要原因是低保这个‘蛋糕’分配不公。” 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黎翠兰如是说。
深入调研后,社区推出“阳光低保听证”制度,组建各方代表组成听证团人员库。听证会上,申请人陈述后,社区干部介绍申请人情况,再从听证团人员库随机抽取居民、党员、低保户代表等听证团人员提问、投票,决定低保人选,最后报上级审核确定。这项民主决策制度,大大提高居民对低保工作的满意度,增强了社区的亲和力,提升了党组织的威信,让上下叫好。居民在社区的意见簿上写到:“政策越来越民主,‘阳光低保’让我们心里亮堂堂的。”
该社区还推选驻社区单位代表、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等不少于30人的热心人士组成评议团,每季度召开一次“社会事务民主化,社区工作群众评”恳谈会议。社区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干部收集的意见建议,提出主要议题。评议员对社区工作情况展开评议,并与街道、社区干部一道探讨党建、社区服务、文化建设、环境卫生等社区事务。每次恳谈会都将反映的问题梳理汇总,制发《落实表》,设立落实公开栏。每个问题都确定街道挂社区干部和社区干部为具体落实人,及时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未解决的问题,一直公示到解决或给群众满意答复为止。
目前,该社区又创新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成物业型、单位型、杂居性11个小区,整合资源,让党组织的“人文关怀”惠及居民。
“做光鲜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困难群众、困难党员、失业者、残疾人、老年人,在光明社区均得到贴心的人文关怀。
该社区建立慈善爱心超市后,困难群众通过参加义务劳动、公益活动等,累计积分“选购”慈善物品,以“劳动换玫瑰”,每年发放2万余元的物资;建立党员扶助基金,筹集党员扶助基金2万余元,走访慰问困难党员30余人;积极为残疾人申请医疗救助、配备轮椅、拐杖等设备,举办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为更广泛、更有效地向贫困者献爱心,他们组建党员义工服务队、专业技术志愿者服务队,开展“1+1”结对子帮扶和分类帮扶。
“是社区党委的帮助,才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社区便利店主万荣根身患残疾,妻子常年患病,生活举步维艰。社区介绍他免费学缝纫技术,帮他办起了缝纫店,还开设小卖部,家庭收入大有改观。张水根夫妻俩是“4050”下岗职工,社区安排其妻子做保洁员,让张水根参加烹饪培训班,并帮他找了份厨师工作……目前,社区通过创办培训中心,帮助10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找到工作。
该社区经常开展走访慰问老人活动,形成尊敬长辈、孝敬老人的良好风尚。社区帮助83岁的孤寡老人罗秋姬申请最高标准每月320元的低保,并组织党员义工、志愿者定期上门为她搞卫生、洗衣物,与她拉家常,嘘寒问暖,逢年过节走访慰问,使老人安享晚年。
光明社区倾情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打造工作落实、群众诉求、居民救助三个平台,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居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让居民有话随时能说、有困难我们随时能帮、有事随时能办,才能增强居民对党组织的凝聚力、对社区的归宿感和自豪感。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光明社区这个昔日矛盾多、困难多、上访人员多的社区,如今华丽转身,成为省、市知名的平安和谐社区。”6月28日,永叔街道党工委书记肖劲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