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晨报]八旬华侨毛张法传奇一生故事多(图)
八旬华侨毛张法 传奇一生故事多
毛张法手里拿着的是东京大学学员花名册。
出生在浙江杭州,生长在日本长崎,从战火硝烟中捡回一命;1953年东京大学毕业,身怀技艺回国,在政治运动中遇险;下放偏远小县,终于学以致用,让一个国营企业起死回生;退休后归于平淡,以免费教人日文为乐……6月2日,记者走访峡江县水泥厂退休工程师毛张法,听他述说传奇而平淡的一生。
日本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记者来到峡江县党委校附近的一栋别墅里,看到了这位在当地挺有名气的老华侨——毛张法,他站在门口守候着,见记者进门,他就往一楼的侧门走到别墅大厅,而记者由他的干女儿李香梅引进大厅。记者发现,他虽然已经85岁了,但腰板很直,精神焕发。只是口齿不清晰,时不时蹦出几句日文。当记者听不懂的时候,他就写在纸上,中国字体的笔画顺序,在他手上显得有些“乱”了。
据毛老讲述,6岁那年,父亲生病去世,母亲因生妹妹难产死亡。毛张法和两个姐姐被送到当时的孤儿院,妹妹则送给别人抚养。当年年底,在日本长崎开餐馆的叔叔回国把他接到了日本。
“我的命是从废墟里面挖出来的。1945年8月9日,美国在长崎投下一枚原子弹。当时,我被突然倒塌的墙体压住而保住了一条性命。”谈到当时情景,毛老仍然心有余悸。
1948年,毛张法考入东京大学硅酸盐系。1953年毕业后,毛张法响应周总理要求留学生建设祖国的号召,他告别恋人村上秀子,随900多名日本留学生,决然地回到了祖国怀抱。据毛张法介绍,当时,日本排华情绪严重,从日本回国的专家留学生共5000多人,分四批回国,他们是第三批。
1954年2月,毛张法被派往上海华东设计院工作。因为专业不对口,第二年,他强烈要求到了专业对口的上海水泥厂当技术员。也就是那年,他结婚了,还有一个女儿。后来他携干女儿李香梅前去上海看过一次,之后通过几次信,就杳无音讯了。
政治运动中遇险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了。当时毛张法刚三十出头,血气方刚,没有韧性。他听着根本听不懂的批判内容,面对着他根本无法理解的革命群众,产生了难以忍耐的愤怒。看到一些不平的,不对的,不科学的事情,他都看不惯,都要直说,要发牢骚。他告诉记者,当时,看到群众把街上一栋栋精美的建筑拆掉,觉得非常可惜,非常心痛,于是就站出来制止。遇到不合理的事,就据理力争,要求“有个说法”。这种对抗运动的态度,也让群众对他更有看法。
1959年,他因为海外关系不清等被列入右派名单,关押在青海的一个劳改农场。这一关就是20年,期间,妻子与他划清界限,带着女儿走了。后来,他也曾经到找过自己的家人,但一直没有音信。
令国企起死回生
1978年,毛张法平反,在青海省的一所中学教书。1981年,他被下放到省峡江县金坪华桥农场,在学校教外语,过着艰苦而平淡的生活。
毛张法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李香梅刚好是她的学生。每逢周末,李香梅就会邀一些学习好的同学去毛张法那补习外语。李香梅告诉记者,她从小家就穷,将心比心。当时觉得他一个老人家,孤苦伶仃,一生很坎坷,没有人照顾。1983年她欣然接受做毛张法的干女儿。照顾他至今已近30年了。
1983年,县领导突然登门,听说他对水泥生产很有研究,想请他到峡江水泥厂去。当时,峡江水泥厂是一个国营企业。因为技术原因,烧制出的水泥一直存在质量问题。100多人的企业,入不敷出,濒临倒闭。
毛张法欣然前往。他从来料、配比,到烧制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发现每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的问题,于是他立即进行大刀阔斧的技术革新。第一窑水泥出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毛张法成了厂里的功臣,顺理成章地成了水泥厂的正式员工。在后来的日子里,毛张法工作更加刻苦,他吃住在车间,攻克了生产技术上的一系列难题。在他的带领下,水泥厂扭亏为盈,并不断扩大规模。到1985年,厂里职工增至500多人。毛张法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毛张法的干女儿李香梅1985年毕业,她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金坪乡工作,一个是去水泥厂。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家人,来到水泥厂默默无闻的照顾干爹。
李香梅说,干爹脾气有些古怪,比较难相处,他很少提起以前的事。他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念经打坐。虽然年龄大了,但骑自行车很老练。
免费为人补习日文
毛张法日文好,有很多有需要的人慕名前来,向他请教日文。有学校教师,也有大学生,但他从来不收费。峡江中学王老师是他的学生之一,王老师评价他工作非常严谨,时间观念强,淡泊名利。毛老表示,我不做生意,所以我教日文也不收费。他总是毫无保留的、巴不得把自己所有知道的东西都教给我们,虽然他说话不清楚,但头脑思维很清晰。
“我的日文很好,可惜中文不行,幸亏在青海劳改农场的牛棚里,我用大量的时间学习了中文,不然,后来的生活不堪设想。”毛老告诉记者,现在年纪一大把了,为别人补习日文,不但帮了别人,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