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上青天揽明月—欧阳自远回永新母校作专场报告
欲上青天揽明月
——记“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回永新母校作专场报告
5月31,欧阳自远应永新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在县文化艺术中心向全县干部作专场报告。
5月30日上午,永新县任弼时中学体育馆内人头攒动,整个校园沸腾了,近4000名师生和纷纷赶来的群众聚集一堂。8时30分,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提出探月工程计划第一人、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来到母校看访他的恩师,并作《中国人的“探月梦”》专场报告。
“首先感谢母校培养了我,感谢 袁家瑞等恩师们的教诲……”77岁的欧阳自远一走上主席台就边说边三鞠躬,情真意切,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热烈的掌声雷鸣般响起。
欧阳自远1935年11月4日出生于现吉安市吉州区,抗日战争时,他随父母到永新县城开“九洲药房”,从此就在永新入学读书,一直到高中毕业。袁家瑞就是他的母校永新中学(现任弼时中学)的高中老师,先后教过他地理和语文。回母校看看和拜访恩师,是欧阳自远一直以来的愿望。早在2007年10月22日,也就是我国发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前一天,远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欧阳自远,就给早已退休的恩师、当时已94岁高龄的袁家瑞老师打来电话,讲叙自己在卫星发射前夕对中学时期老师的思念之情,表示自己在卫星发射成功后“一定要来看看母校和拜见恩师”。
在历时2个多小时的专场报告中,欧阳自远深刻阐述了嫦娥探月工程对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嫦娥探月工程的发展过程。“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圆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奔月、探月梦,由此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时代。赤子之心,拳拳之情,殷切之语,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崇高的责任感和爱国心,以及对母校学生的殷切期望和深切祝愿。近4000名师生和群众被他的报告所感动,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们难以掩饰这么近距离接触“嫦娥之父”的激动心情,也为任弼时中学能走出这么一位出色的科学家而感到无比自豪。欧阳自远作完报告后,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被团团围住,俨然成了师生们追捧的“大明星”。
欧阳自远恋恋不忘他的恩师,当天下午,就带着礼物和他写的书籍拜见袁家瑞。看到近百岁的袁老师仍然身板硬朗,他感到非常高兴。随后,他和袁老师一同兴致勃勃地与部分老师、学生进行了座谈。袁老师热泪盈眶地讲述了中学时代的欧阳自远对地理、天文具有浓厚的兴趣。他爱看“嫦娥奔月”之类的中国神话小说,常问地理、天文方面的难题,有一股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他学生时代做的“探月”梦,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袁老师以欧阳自远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像他一样刻苦钻研科学知识,为科学的追求和崇高的理想勤奋学习,求真求知。袁老师深切的话语使在座的学生很受启发。欧阳自远说,漫步在校园内,追忆往日残留的印记感触很深。人的一生最大的幸福是能够实现儿时的梦想,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自己虽然年逾古稀,但当年母校老师们的音容笑貌与学习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说到动情处,他为了感谢学校的启蒙与培养,又深怀敬意,再次深情地对在座的师生三鞠躬。最后他说:“我希望同学们珍藏这些幻想和追求,这是最宝贵的创造力。从小要立下大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自强不息。”临走之时,他欣然为母校师生们题词,并与他们照相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