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江陂渠的“水保姆”
5月12日清晨,大雨下个不停。6点钟不到,安福县洋门乡洋门村的槎江陂渠就出现一个身影。他披着雨衣,扛着锄头,一路仔细巡查,一看到有泥土堵塞渠道,就马上进行疏通。他就是槎江陂渠的“水保姆”之一——洋门村“水管员”刘昭开。
“水渠的日常管护工作,‘水管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洋门乡党委书记李思良说。槎江陂渠全长24公里,灌溉着5000多 亩农田,是该乡5个行政村7000余人农业生产的“生命线”。
下雨,要及时开闸泄洪,疏通渠道;停雨,要关闸蓄水,查漏堵漏;灌溉期,要根据生产需要,合理分配用水,维护用水和谐……由于山体土质疏松,傍山而建的槎江陂渠管护工作量很大。每年的分段疏通、加固、维修等,牵涉了乡里不少人力、物力、财力。为破解这一难题,该乡创新方式,由群众推选公认的责任心较强的村民来当“水管员”,让他们发挥作用。槎江陂渠灌溉范围内,农田面积较大的槎江、洋门、高洲、上城4个行政村,均分别推选了一名“水管员”,由分管水利设施工作的乡干部负责管理。考核合格的,每人每年由乡政府从收取的水费中拿出1500元作为工资待遇。
刘昭开说:“就是晚上12点下雨,也要及时开闸,不然渠就会被冲垮的。”他说,一年千把块钱真不算什么,但如果没有这条渠,附近好几个村就种不了田。如今,在“把管渠当成自家事”的“水管员”的协助下,槎江陂渠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