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安晨报新闻 ] 莫让不合格小食品毒害孩子们
莫让不合格小食品毒害孩子们
“奥可奥”、“百事可牛”、“鱼多多”……校园门口各种不合格的小吃泛滥。
几个小学生正聚在一起吃刚刚从小店里卖来的零食。
■本报记者严爱群/文、记者曾謇/图
“中华牛肉干”没有牛肉,“北京烤鸭”与鸭没关系,“奥可粤”、“奥里奥”饼干傍上“奥利奥”的外衣,天天吃“唐僧肉、周扒皮、辣妈、齐天大圣”不再是传说,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充斥在校园周边“馋”住学生,“愁”坏家长,部门“头疼”,黑商“发迹”,用面粉和食品添加剂制作的“五毛”小零食。
“孩子几乎天天都要吃校门口小商店的麻辣,吃完后满嘴是油,一抹嘴巴,嘴巴就变成 红色,我们担心是不是含有色素和防腐剂?”“孩子经常空着肚子不吃早点,把早点的钱省下来买麻辣。记者能调查一下吗?相关部门为何不管管?”近来,有家长再次对校园小食品安全提出了质疑。本月,媒体披露河南郑州小食品黑作坊“三月就能买一辆别克”,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全国关注,而学生恰恰就是这些小食品的消费主体。近日,晨报记者走访城区多个学校周边商店,对五毛小零食进行调查。
“五毛”零食火爆校园家长担忧
4月17日11时40分左右,正值学生中午放学高峰期,位于吉州区田侯路小学附近的商铺再次热闹起来,每个摊位都挤满了前来购买零食的学生。“给我一包唐僧肉”、“我要北京烤鸭”、“一箭三雕、鱼多多各一包”……同学们熟练地挑选着自己中意的小吃,五毛一包的麻辣无疑是“明星”产品。记者走到摊位前,随手拿起一包名叫“周扒皮”的麻辣条,用手一撕,一股浓烈的香料味散发出来,入口一尝,麻、辣、甜,味道着实很重,多吃两根,舌头开始发麻,而旁边的学生却吃得津津有味,过瘾得很。
在石阳小学门口,当天下午,记者发现在该校周边200米左右范围内,有五六家出售小零食的商铺,大多是文具专营商店附带出售。每家商店的零食品种差不多,有麻辣、糖果、薯条、饼干、果冻等,大多是5毛钱一包,其中麻辣的品种就占了10余种。小松是该校五年级学 生,父母每天会给他3元钱零花钱,当天早点没吃饱,买上几包零食填填胃,“真辣!好吃!我要赶紧吃完才能回家,妈妈知道了会挨骂的,不会再给我零花钱了。”小松拿一根辣条放在嘴里,“吧唧吧唧”地嚼了起来,嘴巴滋滋地吸着凉气说道。
市民陈女士正在接孩子回家。她说,由于离家较近,自己工作太忙,孩子上四年级后就和同学结伴回家。回家的路上便会一人买一包5毛钱的零食,经常买的都是各种类似豆制品的辣条。“孩子可爱吃这些便宜零食了,好像有瘾一般,每次拿回家我都要训他一顿,为了防制止他再买,我们特意抽空亲自来接他。”陈女士说。“孩子怕挨骂,不敢在我们面前吃,可有一次打扫卫生,我从书房、桌子后面等隐蔽的角落找到了成堆的5毛零食的包装袋,我是气得不行。”对于如何杜绝孩子买廉价零食,陈女士也很苦恼。她说:“学校不让带零食,孩子肚子饿了放学时就想买吃的,可零花钱又不敢给多了,每天就给一两块钱,那些麻辣味孩子哪禁得起诱惑啊。”而有几位来接孩子的爷爷奶奶告诉记者,不给买孩子就发脾气,明明知道是垃圾食品,也实在很无奈。
而在吉师附小门口,同样是文具店卖零食,该校派出多名值日生轮流在附近商店“巡查”,看到购买零食的本校学生就登记名字,报告老师。这着实“威慑”到不少学生,但仍然有“漏网之鱼”,一个矮个子男生经过零食摊时,迅速丢下五毛钱,拿起一包麻辣揣怀里撒腿就跑,因为跑得太快,值日生没能追上。
4月18日中午,仁山坪小学中午放学时,学生们涌出大门向门口一小贩争先恐后地递钱,抢购麻辣食品。看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记者忍不住问道:“好吃吗?”“嗯,好吃。”一个孩子边回答边贪婪地吮着蘸上麻辣味的手指,“我们班同学都喜欢,特别有味。”记者随手打开了一包名叫“唐僧肉”的食品,刚一摸就感觉到满手油腻,再一看包装已经泄漏。在新村小学门口,记者也同样看到了各种这样的麻辣小食品正在出售,而且销售很火。
在与商店老板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这两年小零食的品种越来越多,口味更受学生欢迎,尤其以麻辣食品最受喜爱,一天卖出上百包都是常有的事情。但问及会不会给自家孩子吃时,店老板回答却是“一般不让自家孩子吃”。
外包装爱傍名牌 添加剂多达8种
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城区多所小学周边的商店及摊贩,发现售卖的小零食以五毛钱一包居多,价格低廉而包装袋却十分鲜艳,乍一看十分惹人眼。零食口味大体分为两类,要么辣,要么甜,辣片类香料味浓重,糖果甜味十足,对于尚未有自 控力的学生极具诱惑。
除味道外,记者还发现,零食的名字也是千奇百怪,一是爱傍品牌。如跟鸭没关系取名“北京烤鸭”,“百事可牛牛肉棒”不含牛肉,却是用面制品挤压成的麻辣条,“旺娃”、“中华牛肉干”、“鱼多多”、“奥可粤”、“奥里奥”、“冰之郎”则披上与相似名牌产品的外包装,其实际内容却“大相径庭”。二是爱玩个性。三种颜色就称为“一箭三雕”,更有甚者用“周扒皮”、“唐僧肉”、“辣妈”、“就泡你”、“齐天大圣”、“拖肥牛”等千奇百怪的名称。
记者在不同商店购买一堆5毛钱廉价零食仔细辨别,发现所有零食外包装上均标明添加了食品添加剂,通常都带有甜蜜素、安赛蜜、食用香精、山梨酸钾等,不少零食添加了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脱氢醋酸钠、脱氢乙酸钠等。其中一包名为“周扒皮”的辣片,包装袋上标明产品内竟添加了8种添加剂,并含有为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日落黄着色剂和双乙酸钠防腐剂。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含苯丙氨酸的零食如果被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患者食用,会导致智力发育障碍;脱氢醋酸钠则是一种低毒物质,与脱氢乙酸钠一样,一般都用作食物防腐剂。记者拆开“周扒皮”辣条和“唐僧肉”辣片放到水里浸泡约10分钟,盆内的水面上浮起一层油星,水开始变黄,并掺杂着各种颗粒状的漂浮物,辣片变成黑色,极具韧性的辣条则被漂白直至融化。
除辣片外,5毛钱零食中绝大多数颗粒、粉状及凝胶甜性零食,以及部分膨化零食内,都含有色素。“金箭冠军星”口香糖包装上标注含有软化剂、食用色素(亮蓝、柠檬黄、胭脂红、日落黄),凝胶糖果“五彩绳”内含有胭脂红、苋菜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共6种色素。将一些五颜六色的糖果放进水里,水不一会儿也开始五颜六色起来。
经查询,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小儿经常食用含人工添加剂的食品容易产生儿童行为过激、影响智力发育、干扰正常代谢等危害。
利润0.1元-0.2元 每月上百万包进入孩子的胃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城区校附近的小零食大多从水沟前和河东贸易广场批发过来,记者在河东贸易广场八街看到,这里分布有十余家专门从事低廉零食批发的商店,在八街24号,记者看到了这里的小零食品种多达上百种,前几日走访的校园周边商店的零食品种基本都能找到。老板肖跃凤告诉记者,她主要从南昌、郑州等地进货,再供货给校园周边的商店,这些商店销量多而快,一个月可销零食一两千件,以麻辣制品销量最快。以“北京烤鸭”为例,一件约50包,她从区域总代理商或者厂家进货大约需要0.26元/包,她的批发价则为16.5元/件,即0.33元/包,商家的零售价则为0.5元/包,利润为0.17元左右,大多数小零食的利润都在0.1至0.2元上下,利润不大,全靠销量。
采访中,不时有来自吉水、吉安县的店家前来进货。来自永阳镇的一个商店老板告诉记者,她平均一天要卖出50包以上小零食。一专门推三轮车的摊贩告诉记者,他专门到村小门口去买,一所仅有100多名学生的村小,三天差不多能销100包。记者以需要进货为由,打通了“郑州市长兴食品厂”负责人的电话,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厂只生产“北京烤鸭”及另一种麻辣,江西的总代理在南昌,每月大约配送五千件货给江西区域,平均每包出厂价为0.22元。记者稍加计算,每月大约有上百万包小零食进入孩子们的胃里。
部分QS认证已过期 工商部门将彻查
对小学生非常有诱惑力的这些小食品,质量到底如何呢?昨日,记者就提着购买来的小零食来到市工商局食品科,食品科王科长热情地接待了记者。王科长发现,随机买来的食品外包装上均标明了产地、品名、时间、配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许可证号(QS),表面上看似乎符合要求,但仔细一看问题颇多。
有的小食品外包装上印有过期的卫生许可证号。如“百事可牛”的调味面制食品,商标是小白兔,它的外包装上印着:“卫生许可证号:(豫)卫食证字(2008)第410103-000037号”,而自2009年6月1日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食品加工企业卫生许可证取消办理,原证书有效的继续使用,到期后自动失效,证书有效期3年。从(豫)卫食证字(2008)第410103-000037号这个编号上可以看出,这个号是在2008年办理的,有效期至2011年,因此,即使有这个卫生许可证,那现在也是无效证件。而事实上,记者遍查了卫生部、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卫生行政许可,都没查到这个号码。而上面标注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到2011年10月19日就已过期。而有的食品有卫生许可证,有的并没有标注,有的包装上有QS字样但没有序列号。
关于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问题,他告诉记者,卫生许可证分为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自《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之日起,食品卫生许可证已经一分为三,生产环节由质监部门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流通环节由工商部门颁发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消费环节由食品药监部门颁发餐饮服务许可证。如果消费者对哪一种食品有疑问,想要查询许可证的话,可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或者发证省网站上查询,比对一下该QS号码信息是否与商品的信息符合。
但王科长表示,目前只能从外包装上发现一些问题,至于质量是否合格,添加剂是否超标等,需送权威检测机构检测才能认定。但针对家长反映,下一阶段,工商将采取有力措施,重点对校园周边及小食品批发店进行抽查,抽查结果将向公众公布,同时也希望广大市民多提供相关线索,为校园食品安全尽一份力。
市民建议:
花店老板刘淑琴:如今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所有吃喝消费,家长负责管理,孩子对管理钱、使用钱的观念和意识非常淡薄。我家小孩从小也不敢买街边零食,因为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街边小吃不卫生,小孩子自然而然也不敢买。从小我就不给零花钱,他要吃什么,我们大人都带他去正规的超市购买。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着小孩的健康成长,建议家长们除一日三餐保证营养让小孩子吃饱来,另外,多花些心思引导孩子,控制好零花钱。
石阳路小学保安黄六斤:上课下课前一个小时,学校道路上就堵满了小摊小贩。学生多,家长多,本来就窄的路面显得更为拥挤。学校不准学生购买学校旁边垃圾食品,但一些学生还是买,学校与商贩也协商不成。建议在校门口附近适当安排一些就业亭,这样既可以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又不至于因私自占道而影响交通。监管小商贩们从正常渠道进货,对于“三无产品”过期食品,应该由有关监管部门切断其源头。这样既可以保障小商贩们的进货质量,又可以保证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市民张友庆:尽管大部分家长并不赞同孩子买学校门口的小食品,可是由于孩子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看到别的同学吃,自己也就跟着去买了,毕竟能忍住嘴馋回家吃饭的孩子是少数。小摊贩往往出现在学生上下学的校门口,致使本来拥挤的校门口更加堵塞,更带来了交通隐患。长期以来,我们家长忧心忡忡。建议多部门联合执法,对学校外无证商贩集中整治。坚决予以取缔,并形成长效机制;卫生部门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主动走进校园向学生宣传食品卫生常识,让学生不要到无证摊点购买食品。有条件的学校在校内设立小商店,由学校请内部工作人员经营、统一采购食品。以学生集中消费的乳制品、饮料、小食品、膨化食品等为重点品种统一采购,统一填写进货台账,并向供货方索取食品卫生检验合格证。在运输途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
学生家长李有如:除了麻辣,油炸食品也不卫生,其用油经过反复烹炸后仍然在使用,对身体非常有害,更有甚者可能用的还是价格低廉的劣质油或地沟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建议城建、卫生、工商等部门要依法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周边的管理,依法查处各种违法摊点,对非法经营的饮食摊点进行查处和取缔。清理那些无证、无照的摊点。对于一些小商店、小餐饮业,主要是加强证照的验证,对过期、霉变和可能有毒有害的食品进行清查。
(本报见习记者刘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