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神州情思"栏目刊登王萍同志的散文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再游西湖有感
□王 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数次游西湖,总是品不够。
这次参观的是“西湖西进”工程,也称杨公堤景区。2003年,杭州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恢复杨公堤、打造新西湖”,仅仅用了300天时间,就为世人再现了300年前的西湖胜景。
沿杨公堤自北向南而行,一路荡舟寻幽觅胜,处处感受水萦山秀、野趣横生、风物宜人,与外西湖一览无余的广阔湖面大有不同。
一直以为,西湖乃天生丽质,是上天恩赐给杭州的珍贵礼物。然而,船移景换,随导游的讲解渐渐走进西湖的历史深处,惊觉事实并非如此。
由古代钱塘江流入东海前的一个浅海湾演变而成的西湖,事实上是一部“淤塞——疏浚——再淤塞——再疏浚”的艰辛历史,是一代又一代杭州人民励精图治的壮丽画卷,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典范。
跨越千年的传承,该需要多大的坚守呵——自唐以来,有记载的大规模疏浚工程就有23次,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三次。2003年的这次整治和保护,掀开了西湖疏浚史上崭新的一页:工程中拆除景区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迁出景区人口6000多人,开挖外运土方180万立方米,恢复杨公堤以西0.9平方公里水域,挖掘整理出23个历史文化景观。而与苏堤、白堤并称“西湖三堤”,因淤塞而消失已久的杨公堤,也因这次整治重现人间。
杭州倚湖而立,因湖而兴。因西湖西进,杨公堤景区的建成,而开辟了一片相当于原有湖面六分之一大的新天地。
明人计成在《园冶图说》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徜徉杨公堤景区,大到公园布局,小到标识小品,一草一木精挑细选,一石一砖精雕细刻,尽显“古朴、简洁、精致、和谐”之意境。这种意境,同样蕴含在杨公堤上的灯饰、果壳箱、休闲椅、候车亭等诸多细节。100多杆路灯,“嵌”在绿荫之中,不刻意你很难发现;驻足细看,却经得起唯美苛求。墨绿的竖杆,与绿树浑然,(上接第一版)三节连带,简约不呆板。人行道上原木制成的休闲椅、弧形桥上藏于石槽内的泛光灯、红木构建的候车亭……既实用美观,又暗合明史旧迹。正是建设者的这份执着和坚守,为人间、为子孙、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不朽,镌刻了永恒。
都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雾湖”。天公作美,湖面始终薄雾缭绕,倍添婉约情致。碧水推舟、云山坐拥,人文胜景扑面而来。杨堤凌碧波、金沙现醇浓、花圃变小岛……七大景区、八大看点,由景入画,由画题名,由名寓景。浓荫作伴,水径蜿蜒,一步一景,景随船移,一处景观就是一段历史。你可领略南宋酒文化的内涵,亦可品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练功习艺处的静谧;可饱览目迷心醉的花圃风光,亦可体味古韵依依的刘庄、郭庄风情;可感受芦苇丛中水鸟栖息的野趣,亦可欣赏粉墙黛瓦的江南水墨画胜境……“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一直贯穿着西湖建设之魂。
水是湖之眼。为葆西湖一泓清碧,杭州引钱塘江活水入湖,并且坚持每月更换一次。伸手入湖,掬水一捧,仿若触摸流光溢彩的云锦。
船缓缓行驶湖上,一侧是野鸟自由嬉戏,另一侧水榭里传来的是市民轻柔的歌声,一切是那么和谐、自然。据导游称,杨公堤景区游船仅有八艘,为的是不打扰这里栖息的野生水鸟。
景在城中立,人在画里游。西湖不是一座城的西湖,更不是少数人的西湖,而是属于众生,属于人类文明。就在全国各地景点门票一片“涨”声中,杭州西湖景区却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免票制”,还湖于民。这一“反”,“舍掉了一年6000万元的门票收入,却得到了一年9个多亿的产业带动收入”、“6.7平方公里景区上的免,却带动了1.66万平方公里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增”。在“舍”与“得”、“小”与“大”的辩证中,体现的是西湖的境界和胸襟,是杭州这座生活品质之城的眼光和魄力。
历史总会走远,然而有一个规律是可循的——凡是对西湖好的官员,生活在西湖边的人民,总会永远记住他。
岁月悠悠,静静躺在西湖上的苏堤、白堤,正是杭州百姓对疏浚西湖的先贤政绩的肯定和纪念。
而杨孟瑛,杭州人称“白苏以后贤太守”,这个因浚湖不惜触犯地方豪强利益、虽官越做越小的人的名字,已随杨公堤刻进了每个杭州人的心里。为了疏浚西湖,杨孟瑛力排众议,顶住压力,从上书朝廷到开工建设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动用民夫8000多人、拆毁田亩3400多亩,才恢复西湖旧观。
西湖之美,“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然而西湖之美,却又人人可得。很高兴听到“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日西湖成为了世界的西湖,这位美丽的西子姑娘再添一把保护的“尚方宝剑”。
编者感言
2012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神州情思”栏目刊登了市委书记王萍同志的散文——《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再游西湖有感》。这篇散文是2011年11月王萍同志率市党政代表团考察杭州旅游产业后有感而发。
这篇散文由景入情,由情引思,把所见、所学、所思、所想巧妙地潜入文中。没有直抒胸臆,没有过多告白,但立意得到升华,主题跃然眼前,构建了“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绝美意境,让人越品越有意味、越读越有深义,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文章不仅表现手法灵活,语句优美,富有文采,而且饱含感情,思想丰富,主题鲜明。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我市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尤其是对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凝心聚力抓好“四城同创”,集聚智慧加快庐陵文化生态园、“金腰带”工程建设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中明处写景,实为言志。编者认为,至少蕴含了以下五种思想观点。一是标题所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创造理念。和作者一样,许多人都会把西湖的美丽当成是天生丽质、老天爷所赐。然而,作者透过“一代又一代杭州人民励精图治的壮丽画卷”,看到的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典范”,是千百年来的疏浚改造始终坚持“重待湖山、遵循自然,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理念,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由彼及已,作为现代吉安城市的建设者,我们又该坚持怎样的理念、以何种笔墨描画我们的家园,达到隽永永恒之功效呢?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畏艰难、成就事业的责任意识。静静躺在西湖上的苏堤、白堤,正是杭州百姓对疏浚西湖的苏东坡、白居易等先贤政绩的肯定和纪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知府杨孟瑛为了浚湖,不惜触犯地方豪强利益,以致官越做越小,但杭州人民却永远记住了他。取仕和为百姓谋福并不矛盾,但由于某些原因发生冲突时,仕为先还是民为先,考验着一个为政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还湖于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亲民情怀。在全国各地景点门票一片“涨”声中,杭州西湖景区却推出了“免票制”,还湖于民。这种境界和胸襟,让人为之刮目;四是正确处理“舍”与“得”、“小”与“大”的辩证思维。“舍掉了一年6000万元的门票收入,却得到了一年9个多亿的产业带动收入”、“6.7平方公里景区上的免,却带动了1.66万平方公里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增”,西湖给人的启示是深刻的。在“舍”与“得”、“小”与“大”的辩证中,彰显出一个政府的眼光和魄力;五是又好又快的工作激情和专业、专注的工作追求。“恢复杨公堤、打造新西湖”,杭州市政府仅仅用了300天时间,就为世人再现了300年前的西湖胜景,这是一种为民的情怀,更是一份工作的激情和专业专注的追求,值得我们深思、融会、借鉴。
一篇西湖文章,既是一幅风景锦绣的画卷,更是一部生动的为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