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设城市生活无着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点
缓解矛盾 促进和谐 维护稳定
我市设城市生活无着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点
本报讯郑南昌、记者周朝霞报道:为切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我市建立了“四级网络”运作机制及“五位一体”的救助模式。记者昨日获悉,今年1至11月份,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800多人次,其中未成年人350多人次,精神病人227人次,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维护了社会稳定。
据了解,今年,我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新干县救助站已动工建设,有望明年投入使用,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硬件设施。在建设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情况下,积极推行“五位一体”(成年人救助、未成年人救助、自然灾害庇护、防家庭暴力庇护、优抚对象上访接待)的救助模式,不断强化救助功能。同时,加强部门联动,配合公安、城管等部门主动对正在街上流浪乞讨并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实施引导或护送其进站受助。
在全市推广“四级网络”(市救助站、县民政局或救助站、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运作机制,合理划分工作职责,全力推进救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我市在吉州区习溪桥街道和北门街道先行设立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点”进行试点,机关社区互动对正在街上流浪乞讨并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实施引导或护送其进站受助,进一步强化了源头预防。
为方便流浪乞讨人员求助,市救助站在实行24小时值班的同时,主动配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定期到吉安火车站、中心汽车站、步行街、人民广场等流动人口较密集的地段进行巡视,对街头流浪人员劝请进站受助。针对流落街头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妇女等特殊群体,经我们劝请进站后,采取一对一交流的救助措施,倾情关爱,倍加呵护,仔细询问对象的流浪原因、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及时主动联系对方救助部门,认真做好劝返(送返)家庭工作。1至11月份,已救助上述对象550多人次。
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运期间,流浪乞讨(无钱回家)人员相对较多,进救助站求助人员也不断增多,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市各地积极采取集中救助和上街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工作人员主动上街向正在街头的流浪人员发放食品、衣服、棉被,购买返程车票,把党和政府的温情关爱送到街头流浪人员心中。2011年春运期间,中心城区接受临时救助的对象300多人次,该项工作得到省厅领导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