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暖的心酿造无数感动
文尚群检查机器
文尚群,青原区东固粮管所法人代表,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平凡的他却以一颗温暖的心,于平淡的生活里酿造出许许多多珍贵的感动。或许,冰心的话更能让人理解这颗心的温暖——爱在左,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悲凉!
他是“领头羊”,带领大家从困境中闯出生存之路
文尚群夫妻俩都在粮食部门上班,衣食无忧、家庭和睦,“肩上没担子,袋里有票子”。从普通工人到仓库保管员,再到业务员,工种不停地换,但文尚群勤奋的精神没有换。为了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他常常学习到深夜,甚至先后修完党校函授大专经济管理专业,考取了经营技师和会计助理技师资格证。
再平凡的生活也会有波折,单位的变化打破了生活的平静。2002年,粮食系统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东固粮管所突然面临市场的挑战。
安身立命之所一下子从“铁饭碗”到“揭不开锅”,面对这个转变,有人无所适从。而对于文尚群,这个考验显得更为重大。因为,就在这一年,文尚群成为东固粮管所法人代表。这意味着,除了自己,文尚群肩上还担负着10多名职工的吃饭问题。
几番苦苦思索,数日辗转难眠,唯一的出路是创业。想法虽好,操作起来却是难上加难。项目哪里来?启动资金哪里来?即使有了项目、有了资金,在这个“军心涣散”的时候,职工们会支持吗?
没项目?搞粮食深加工,大家有资源、有技术、有优势,准能行!没资金?职工集资入股,一人筹一点。文尚群带头把自己的“身家”全部拿出来。“赚了是大家的,亏了都算我的。”给别人的是信心,给自己的是压力,那段苦日子,文尚群至今记忆犹新。
创业之初,不少职工怀念“吃大锅饭”的日子,“月月等着15号发工资”,干起活来挑肥拣瘦。为了改变这种心态,文尚群以身作则,原粮采购竞争大,比的是方便、拼的是服务。文尚群拖上板车、扛上秤,就是个兢兢业业的粮食采购员;代农民加工粮食,即便是休息时间,文尚群也随叫随到;搬运粮食,文尚群套件旧衣裳,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力士”。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沉浸在埋怨和消极中的职工纷纷醒悟过来。
他是一棵树,为全家人挡风遮雨
文尚群个子不高,可在妻子雷兰娇的眼里,他却是最伟岸的男人。
雷兰娇是畲族人,与文尚群的生活习惯有差异。可两人结婚34年,却从未红过脸。文尚群是个体贴人的好丈夫。他不是“妻管炎”,却遇事与妻子商量,事事为妻子着想。他说:“这是对她的尊重。”文尚群是个慈爱的好父亲。在文尚群的心里,孩子不一定要有多高的成就、多大的出息,但一定要懂得“做人要诚实”的道理。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文尚群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自己的孩子,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有人说,老人是拖累。文尚群却说:“老人是宝贝。”双亲去世后,文尚群主动将退休的岳父母接到了身边。老人心里有顾虑,住得心里不踏实。文尚群说:“你们一样是我的父母,我应该好好照顾你们。”
在这个家里,餐桌上总是摆着老人爱吃的菜,电视上总是放着老人爱看的节目。老人有个头疼脑热,文尚群一定及时带着老人上医院。端茶送水,寻医问药,文尚群忙上忙下,从没有半句怨言。岳父感慨地说:“你就是我们的一个儿子啊。”
对待兄弟姐妹,文尚群也是和睦相处,关爱有加。2007年,弟媳二人外出打工,剩下读小学二年级的侄子无人照顾。文尚群就把侄子接到东固街上中心小学来上学,精心抚养,直到小学毕业。
他是个“热心肠”,真心实意助人为乐,不求回报
如果说温暖是一粒种子,那么文尚群就是一个“撒种”的人。
2010年的一个深夜,天下着大雨,文尚群和雷兰娇早已经睡下了。隔壁邻居家的小孙子突然发高烧,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家里的两个老人慌了手脚。迷糊中听到老人焦急的声音,文尚群一下惊醒了。他主动敲开了隔壁的门,骑着摩托车将孩子及时送到了医院。老人感激不已,“真是谢谢你啊,要不是你帮忙,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都是邻居,应该的”,文尚群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多高尚,他所做的只是他心里认为对的。
粮管所有一个职工,因为染上了赌博,把家底掏空了。为了偿还赌债,竟然私自挪用了购粮款。单位对他作出了严肃处理,让他下岗待业,直至还清购粮款。上有老,下有小,没有了收入来源,家里的日子更苦了。改制后,他的妻子找到文尚群,求他再给丈夫一次机会。
几次去他家里看望,得知他有悔悟之心,文尚群把他“召回”了队伍。为了解决他的家庭困难,文尚群还帮他申请了困难职工补助。这份良苦用心打动了这个曾经的“浪子”。
不仅对他,对东固粮管所有下岗职工和老同志,文尚群一有空就和大伙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凡是有困难的,文尚群总是想尽办法帮一把。
家乡的公益事业,文尚群也十分热心。修桥、铺路、助学,并不富裕的文尚群先后多次捐款。东固粮管所一位老同志夸赞说:“文所长为人谦和,热心助人,是个好干部”。
见习记者李铁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