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腰带”:引领吉安迈入“后河时代”
后河改造工程“鸟瞰”效果图
后河十景之一的“南浦观泉”效果图
■本报记者严爱群、见习记者罗仁瑾、刘娇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今天,市委、市政府举行包括13个城建项目和井开区6个工业项目在内的共1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其中后河二期“金腰带”工程让市民极为关注。近日,晨报记者沿着“金腰带”的规划路线一路踏寻,让它的轮廓变得清晰而具体。
踏寻:神奇画卷入梦来
11月28日,记者跟随市城建局工作人员驱车从吉安南大道军民桥出发,沿城南105国道,驶过长丰桥,到达禾河引水泵站。军民桥的下游是已完成治理的后河一期,从市城建局的顶层俯瞰,后河两岸柳荫婆娑,楼台亭阁点缀在新式建筑丛林中,宛如一串绿带躺卧在繁华市井中。离赣江大桥不远处,后河二期“金腰带”工程的安置房建设如火如荼。而跨过军民桥,低洼塘、大片荒地和杂草丛成了视野中的主角,在工作人员随身携带的规划图上,记者看到,后河二期“金腰带”工程将利用现有水塘、低洼地段,凿开一条平均水面宽度达到120米、平均宽度达到300米的主河道。
来到长丰桥,几位藕农正在桥下的大池塘挖藕,几位妇女在一旁的小池塘洗藕,远处则是连片的草莓大棚,除此就剩下连片的杂草丛和荒地。当汽车驶上禾河大堤,引水泵站工程正在紧张地施工中,工程人员告诉记者,工人们抓紧良好天气,赶在明年雨季到来之前全部完工,今后由此引禾河水入后河,活化后河水体。站在禾河大堤遥望,似乎已能预见一幅神奇的画卷正在徐徐打开:一条碧水缠绕城南新区蜿蜒而开,极富庐陵气息的八园十景依偎在后河河畔,衣着考究的游客休憩在精致、大气的高档会所,流连于后河美景而忘返;泱泱碧水中央,一座承载着吉安人梦想和希望的城南新城正闪耀光芒。
思忆:千年后河之演变
要读懂“金腰带”工程,必先知后河文化。吉州自古为“江南望郡”,乃赣中重镇,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河地处河西城区中心,主河道长约7公里,是纵横贯穿河西城区的一条内河,已建好的木桥与石桥,就有10座之多。
后河原本水流清澈,景色雅致。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吉安,曾为后河的庭宇园林与小桥流水之美景所陶醉,欣然挥笔题咏:“桃园柳径遍布,莲池荷花飘香”。他兴致勃勃,继而称赞说:“这般迷人景色,胜似半个苏州也。”自此,小桥改名为半苏桥,河边小巷也就叫半苏巷,还兴建了半苏亭,更增添了后河风采。
后河原本是禾水汇入赣江的故道,穿越繁华的永叔路与其大片街区,船舶穿梭,水运便利,商贾云集,街区繁华。然而,自宋以来,因为人类活动频繁,排放污水,造成后河淤泥堆积,水质污染。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后河屡次疏浚治理。1957年兴建禾埠大堤,截断了禾河与左河道的天然联系,1958年,将其改造为后河。1978年提出“改造后河,造福人民”,干部、学生、居民踊跃参加义务劳动,清除河中的烂泥污秽。近年由于城市扩张、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桑侵蚀,严重污染了后河,常年臭气四溢,曾被称作吉安的“龙须沟”。2002年起至2008年,政府下决心对后河进行综合治理。如今后河一期“楼亭阁榭移景随,欲与苏杭竞争艳”,为吉安又添一处“白天看繁华、晚上看文化”的新亮点,同时与周边生态要素之间相互连接、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生态网络。
读懂:引领吉安迈入“后河时代”
吉安作为赣中地区的中心城市,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庐陵文化交相辉映。为进一步谋划吉安生态蓝图、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利用河西片区“四山四水”的天然地理条件,大力做好山水文章。目前,庐陵文化生态园一期已经建成城北的主公园;因此在城南,“金腰带”工程及市民广场等为代表的一批城建项目必将带动新区人气,引领吉安由“白鹭洲时代”全面迈向“后河时代”。
城南新区将是未来我市政治、文化、体育、商贸等活动的中心;是中心城区内最具“绿色吉安”特质的可塑造空间;也是全面提升吉安城市品位、改善吉安城市面貌的重要门户。后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完成后,将与天华山、神岗山一起构成中心城区的“绿肺”,成为未来城南新区乃至全市居民重要的户外休闲场所,成为“井冈山旅游”向吉安市区延续的重要窗口,也将成为吉泰走廊承接产业转移的休闲服务基地,是体现新区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的重要景观载体。工程完工后可为后河整体水质的提升和维持提供有力保障,为挖掘后河区域土地价值,促进吉安城市经营高效发展夯实基础。
后河一期工程作为联系新老城区的重要生态廊道,对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激发效应已初步凸显。在此基础上,后河二期综合治理工程的全面铺开,不仅能为一期工程的水体来源及流动、净化提供有效保证,更因其优良的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以及作为后河组团景观内的核心地位,必将有力辐射周边区域,延展城市发展空间,成为城南新区发展的重要驱动器。
此外,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吉安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重要任务,自身产业结构也面临升级换代。在承接二产的同时,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支撑未来吉安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提前布局,留出足够空间承接如井冈山、青原山等旅游热点的商务配套,留住全国各地旅客的目光和脚步。放眼吉安城区,后河二期工程所在广阔腹地可为此提供适宜的空间。
规划:治理分三标段同步推进
按照后河二期改造整体规划,后河二期治理改造工程分为后河上游主河道、后河西支流两段,即后河上游主河道长4公里,北起吉安南大道军民桥,南至禾河引水泵站取水口;后河西支流段长5.5公里,北起古南大道大平桥,西沿天华山,环绕城南新区,穿越吉安南大道,南与后河上游主河道连通。项目建设总用地2898亩,其中水域面积1465亩,沿河绿化、道路广场用地1433亩。主要建设引水泵站、河道清淤疏浚与贯通、截污管埋设、河岸砌筑整修、跨河桥梁修建、沿河道路和沿河绿化景观等七项工程。
根据目前工作进展,后河二期治理改造工程分三标段同步推进。Ⅰ标段为支流南段(含引水泵站)。北起吉安南大道,经新白鹭洲学校,穿越吉州大道南沿桥,南至老105国道,与后河上游主河道相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贯通和疏浚、河岸砌筑、跨河桥梁建设和景观绿化等工程。Ⅰ标段已于2010年12月开工建设,2012年6月完工,其中引水泵站于2012年3月底前竣工。Ⅱ标段是上游主河道段。北起吉安南大道军民桥沿105国道东侧,穿越井冈山大道二期长丰桥,至银河加油站,跨越105国道,南与禾河引水泵站连通。
主要包括河道清淤疏浚与贯通、河岸砌筑整修、跨河桥梁修建、截污管 埋设、沿河道路建设和沿河绿化景观等六大工程。Ⅲ标段是西支流北段。北段北起古南大道太平桥,经井冈山大道二期、吉州大道,沿天华山至吉安南大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道贯通和疏浚、河岸砌筑与整修、环河道路建设、沿河截污管埋设、跨河桥梁建设和景观绿化及建筑小品等六大工程。
模式:以园养园 良性循环
后河二期“金腰带”项目所处地块为城南新区新兴热土,景观风貌呼应城南中心城区规划风格,品质定位为“现代、大气、精致、雅气”,建成后,将成为环绕城南中心城区集会议展览、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长廊和“金色腰带”。
“水文化”是“金腰带”工程设计的基本主线,按照目前规划,工程将以当代庐陵文化为设计辅线,以“留芳园、风华园、芦荻园、天华园、晴澜园、澄碧园、梦禾园、涵境园”八个特色园区为依托,谱写“源、潮、渡、润、澜、澄、泊、涵”八个主题乐章,打造“思源怀古、清晖毓秀、天华春晓、南浦观泉、湖光塔影、镜水云岑、竹林问渡、青芜烟树、秋雨梦禾、澄碧沙洲”十大景观。
市城乡建设局局长操建民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后河二期“金腰带”工程是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区旅游亮点的重要举措。11月初,我市党政代表团赴苏浙学习考察时,对扬州瘦西湖的考察给了他极大启发。他认为瘦西湖的模式很值得借鉴,“金腰带”工程也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将悠久的庐陵文化融入后河景观,带动周边地域的开发利用,使土地开发利用的商业价值与项目建设资金相平衡,项目建成后实现园区旅游休闲收入与园区旅游开发资金相平衡,实现“以园养园”,最大限度发挥河道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得经济价值、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