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遗迹回响时代节拍
■彭生苟 文/图
青原区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保存丰富。目前,全区共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2个省历史文化名村(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最多县(市、区)之一。如何进行旅游开发,让古村在保护中与现代的步伐一致?是焕发古村镇活力的重要命题。
古村透出厚重历史文化
10年前,青原区在赣江中游、吉泰盆地中心的版图上诞生。正是这块昔日不曾被重视的土地,蕴含着“红、古、绿”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以渼陂古村、陂下古村、富田镇及毛家村为代表的古村古镇旅游资源丰富。
探寻青原的历史遗迹,不得不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渼陂古村。
渼陂位于青原区文陂乡东南部。为南宋初年从陕西夏阳迁徙至此,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融祠堂文化、明清建筑、雕刻艺术、红色遗址为一体,是一个耕读合一、官商合一、村镇合一、文武合一、古今合一、古代儒商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并存的古村落,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先后被列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吉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村保存有较完整的清代建筑367栋,占全村现 有建筑的62.7%,且类型齐全,有民居、祠堂、书院、义仓、牌坊、楼阁、店铺、码头和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小教堂,独具特色。作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延续地,渼陂还保留下了许多红色遗址和战争年代的文物。她曾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0年2月6日至9日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二七”会议,现保留有“二七”会议会址、红四军军部旧址、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5处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总工会旧址、黄公略旧居、曾山旧居等10多处红色革命旧居旧址及当时留下来的红军标语180余条。从渼陂村内先后走出了4位共和国将军,其中包括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和政委梁必业两位中将。电影《闪闪的红星》、《捕蛇少年》,电视剧《井冈山》、《浴血坚持》、《共和国的摇篮》等都在渼陂取景拍摄。
“青原区是文物大区,文物资源点多面广,独具特色。”青原区文广局有关人士介绍,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以东固畲族乡、富田镇、文陂乡为中心,分布有400余处革命旧居旧址,成为青原区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方联动抢救保护遗迹
“敦仁堂”是富田镇陂下古村胡氏的宗祠,坐落在富水河边。这个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近500年。那庄严肃穆的“朝天门”如同一位岁月老人,守望这川富水,品味着人世盛衰的况味。陂下自然村理事会副理事长胡中堂告诉笔者,“敦仁堂”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屋顶部分椽皮和瓦片相继断裂脱落。为保护好祖宗遗产,村民自掏腰包拿出2万多元进行修缮。2010年,区里又拿出100多万元对祠堂进行抢救性修复。目前,修缮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不久将重新对外开放。
青原区不仅革命旧居旧址众多,而且祠堂数量众多,仅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田就有古祠堂200多座。由于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多数古民居、古祠堂主木构件遭到不同程度腐蚀,瓦片大面积脱落,墙体出现倾斜,部分明清年代古民居甚至面临坍塌危险。
面对丰厚的庐陵文化遗存和老一辈革命家铸就的红色经典,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财富,成为青原区面临的重大考验。
在保护区内不准乱拆乱建;耕牛、猪、狗、羊、鸡、鸭全部圈养;对破坏文物和损坏文物的村民,实行教育、处罚并举的制度……这是富田镇陂下村为保护古村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章制度。
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在古村30余处重点保护的旧居旧址,明清建筑内安放消防水缸和干粉灭火器,购买高压抽水泵和水带;拆除有碍观瞻的牛栏厕所;建立乡村两级干部组成的安全保护机构,对古村景区景点、重点文物明确专联人员……这是文陂乡渼陂村在保护古村中的系列举措。
为加大保护力度,该区在搞好文物普查摸清家底的同时,启动多方联动抢救保护机制。各古村制定村规民约,落实古村古民居保护措施。充分利用好中央、省专项维修资金,对境内一批急需抢救性保护的革命旧居旧址进行修复,使部分散失的文物及损毁严重的珍贵史料得到抢救性收购、整理与挖掘。目前,青原区已申报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200处。
走出深闺 古村重焕生机
无论是历史文化古村的庐陵古韵,还是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红色传奇,都是青原宝贵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历史遗存。让历史遗存走出深闺,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青原区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自信。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渼陂”两个字,很快弹出41万条相关信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渼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而这个高度,还可以从旅游人数的不断攀升体现:2001年,来渼陂古村参观的游客仅为3000人次,2010年则超过了6万人次,10年激增20倍。
“在高起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高品位规划、高规格推动也功不可没。”谈到青原区近年来科学开发古村镇历史文化遗存时,该区旅游局负责人认为,很好地贯彻保护第一、有序开发的原则是其中比较成功的做法。
据了解,在加大科学开发力度过程中,青原区不仅成立了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而且编制了渼陂古村、陂下古村的《保护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富田古镇的《保护规划》等保护开发规划,进一步规范了在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中对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陆续启动渼陂、文山故里、东固等景区景点的综合开发,对渼陂、陂下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平民银行、净居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和东固区委旧址、古街等红色旧居旧址群进行全面修复。
2003年3月3日,青原区举办首届渼陂旅游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9届。从今年起,青原区将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出首届庐陵文化旅游节,在陂下、渼陂、东固三地同时设立会场,既有渼陂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印象渼陂”书画摄影作品展,又有畲族祭奠仪式和畲族风情展等活动,从深层次展示庐陵文化的独特魅力。近年来,青原区多次举办“外国人游渼陂”、自驾车游、渼陂户外行等活动,先后在南昌、上海等地举办多次古村镇旅游推介会;组织近40次由北京、上海、深圳、南昌等地摄影家、作家、记者组成的采风团和自驾车旅游团到古村镇采风旅游,提升了青原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区年接待游客从不足3万增至100万人,历史文化古村重新焕发出了无限生机。
后记:
古村落作为一个保护相对完整的历史载体,是难能可贵的宝贵资源,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对于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涉及的领域广、项目内容多、人员结构层面多、需协调的各种关系多、技术难度大。笔者认为,要保证保护工程的有效推进,必须由政府进行综合把握,同时在人员、技术、资金、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保障。在开发策略上,更要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古村落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