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新闻 | 吉安概况 | 吉安规划 | 县志 | 江西新闻 | 国内新闻 | 旅游风俗 | 特产美食 | 亲子健康 | 房产情感 | 数码科技 | 网络互联

守住大山的希望

热度155票  浏览29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进入吉安论坛 时间:2011年12月06日 11:55

□本报记者蒋阿平

在青原区东固畲族乡,一座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有一座只有两个年级的学校。

山高路陡,蜿蜒曲折。11月25日,记者一行赶了近两小时的路程,到乡里换了车,还颠簸了40多分钟,才来到这座全区海拔最高的学校。

偏远、贫穷、落后、寂寞……30多年,再没有一个人愿意来这里任教。唯有他痴痴坚守着。

人一生有几个30年?他只不过是一名代课教师,工资少得可怜、学校条件极差,早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过一些更精彩、更宽裕的日子。可他依然痴痴坚守着。

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只为一句“大山里的孩子,不读书就没有希望”,他便无怨无悔地奉献至今。他,就是青原区东固畲族乡龙家塘民族小学校长——陈祖芳。

他最快乐的事,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不在,心里就空荡荡的……

陈祖芳正给孩子们上课。

18个孩子,是这个学校从学前班到二年级的全部学生。他们同坐在一间教室里。学前班上完课一年级上课,一年级上完课二年级上课,陈祖芳日复一日地这样连轴转着。

他中等个头,清瘦的脸,一身样式过时却干净整洁的蓝色西装,无声地述说着一位贫穷的乡村教师对“为人师表”的坚持。

“那时,我16岁,是整个村委会唯一的高中生。”在那文盲遍村的时候,仅差两分高考落榜的陈祖芳无疑是村里的佼佼者。看着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道道刻痕,记者无法想像30年前那个小伙是怎样的英姿勃发。

恰好当年乡里兴建乌龙电站,缺有文化的人,村委会便推荐了陈祖芳去吃“公家饭”。得知这个好消息,陈祖芳高兴得几天睡不着觉。

还未来得及去报到,村支书找上门来:村里的小学老师跑了,孩子们眼巴巴盼着上课呢。“祖芳,村里就你识字,你去代个课吧,等村里找到了代课老师,你再去上班。”这课一代就代了30多年。

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改作业,无论刮风下雨,每周清晨要下山给孩子们买菜,不能请假,不能出远门……陈祖芳觉得这样的日子“不苦”。

最苦的是生病。有一回胃痛得厉害,这个七尺男儿躺在学校的竹床上整整一个星期,吃不下,睡不着,却 还硬撑着每天起来给孩子们布置作业。他说:“铃声一响,孩子们就盼着我进教室呢,我不能撇下不管。”“起初是盼着有人来替我,渐渐地就舍不得了。”从盼着离开,到舍不得,陈祖芳的心留在了学校。

天热,他怕孩子中暑,自掏腰包买好防暑药备着;天冷,怕孩子冻着、饿着,他又为孩子烧菜热饭、生火取暖。

“铃……”下课了,陈祖芳放下教案,就忙着淘米煮饭。“家里太远,孩子们中午就在这吃。以往到这个时间要给孩子们热盒饭,今年好,孩子们吃上了爱心午餐,每天都能吃上肉。”陈祖芳打心眼里替孩子们高兴。教孩子们做作业,给孩子们分饭菜,电话向上级汇报学校的情况……采访期间,陈祖芳始终忙碌着。他说:“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不在我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用智慧启迪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用人格陶冶学生。”墙壁上,陈祖芳的笔迹书写着自己的心声。

教室里,18个孩子个个都在自己的课桌上吃午餐,地上、桌上看不到一颗饭粒。

记者问孩子们:“陈老师对你们好不好?”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好!”那稚嫩的童音在耳边久久回荡。

他最愧疚的事,是没能给自己的孩子创造好一些的条件,耽误了他们……

身为人父,陈祖芳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盼望着儿女能顺顺利利成家立业。

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已经27岁了,另一个也满了25周岁,至今都未婚。在农村,这般年纪已是大龄了。“人家都知道陈老师家里很苦,没哪个肯说亲。”陈祖芳最愧疚的事,就是没能给自己的孩子创造好一些的条件,耽误了他们。

大儿子会开车,好歹是门技术。几年前,陈祖芳想给儿子说门亲。女方也是龙家塘村的,一开口就要买车、建房、开店。“少说也得10万元。”陈祖芳无奈地直摇头,“怪我这当爹的没能耐。”

几米高的山坎上,几间低矮、破败的泥坯房就是陈祖芳的家。客厅面积不过10平方米,摆了一张八仙桌、一个三角柜、几条凳子,却依然显得空荡。“这样的家实在看不惯。”陈祖芳的自嘲像锥子一般扎在我们的心上。

从30元到600元,他的工资一直都是低水平。直到去年,才涨到900元一个月,加上每年1800元的边远山区教师津贴,一年下来也不过万把元。

他本可以过得宽裕些。侄子开分公司,请他去当经理,收入不菲,他拒绝了;成都一个朋友邀他去做会计,月工资2400元,还包吃住,他也拒绝了……有人骂他傻,“你有钱不赚,守着这个没人来的学校干啥?”他啥也不说,只是一心一意地当他的穷教书匠。

老校舍破旧不堪,四面见光。为了让孩子们早日脱离危房教室,他自掏租金租用民房,5次搬迁教室。

校舍改建,他利用课余时间,发动家人一起义务整理地基,打土坯,挖石块。

中国兰花网资助的边远山区教师生活补助款2000元、吉安市边远地区教学优秀教师奖金500元、吉安市真情吉安群众满意服务员提名奖奖金500元……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个人所得的奖金、资助变成了学校的花坛、黑板、办公桌椅、电饭锅等。

2010年,他又自费购买水泥砖,给孩子们建起了厨房、炉灶,添置了厨具。

他以学校为家,滴滴心血都洒在学校、洒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家里的农活、家务全部压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身上。为了生计,妻子日夜在外做工,搬砖50元一天、挑水泥50元一天……妻子埋怨他,他无言以对。唯有在放寒暑假的时候,多上山砍些竹木换钱,减轻点妻子的负担。

“希望两个儿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番事业。”这位深沉的父亲望着大山的那边,祝福着远在他乡打工的儿子。

他最欣慰的事,是自己的学生纷纷走出大山,圆了自己的梦想,一个比一个有出息……

陈祖芳的办公桌上,放着一袋“米圆子”。这是山里的一种野果子,只有豌豆大小。“这是学生家长送的。”陈祖芳有些不好意思。

“都是山里的野货,不值钱,一点心意。”村民夏伍秀说:“全村人都知道,陈老师是个好人,关心学生,教书也尽心尽力,教了不少好学生出来呢。”每到过年过节,陈祖芳的手机就响个不停。“好多学生都会发短信、打电话来问候。”温暖的阳光下,陈祖芳笑了,满脸的知足。

过年的时候尤其热闹,还在读大学的、参加了工作的学生纷纷结伴来给他拜年,那时的陈祖芳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有人问,一般人,多隔了几年,怕是连小学老师的性别都记不清了,陈祖芳的学生就这么记得他?怎么会不记得?是他一笔一划手把手教会了他们读书写字;是他不畏贫穷,独自坚守,圆了一个又一个大山孩子的梦;是他慷慨大方、乐于助人、言传身教地告诉他们如何做人……

怎么能不记得?

他待每一个学生都像是待他自己的孩子。冰雪天,山路又陡又滑,是他不顾满手的水泡,坚持每天清晨在上学路上用钢钎凿开厚厚的冰雪;学生史三秀的父母亲重男轻女,硬是不让她上学,是他几次翻山越岭,苦口婆心做通了她父母亲的思想工作,并每年替她垫缴学费二三百元,让她圆了大学梦;学生张路路患急性肺炎,无钱医治,他冒雨连夜步行20多里山路送钱到医院;留守学生张开勇患急性阑尾炎,他守在病床边整整三天三夜……

如今,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了。“有个学生叫陈名剑,大学学的是电子信息,如今在浙江创业,总说要我去走走呢。”陈祖芳的眼神里闪出自豪的光芒。这几十年来,学校离不开他,所以陈祖芳很少出远门。最近一次出远门也是八九年前去了趟深圳看侄女。“有机会我真得走出去看看,时代发展得快了,我们当老师的见识太少也不行。”

虽然仍只是一位代课教师,但陈祖芳却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个人”、“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感动吉安”真情人物……这些年,各种各样的荣誉,给了陈祖芳莫大的鼓励,但他感到最欣慰的,是自己的学生纷纷走出大山,圆了自己的梦想,一个比一个有出息。

村民肖桂生用质朴的话语,表达了村民们对陈祖芳深深地感激:“为了给龙家塘村培养人才,他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没有保障,他一直守在这里,吃了不少苦,我们都心疼他……”

顶:12 踩:8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64 (44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2 (46次打分)
【已经有45人表态】
8票
感动 感动
3票
路过 路过
8票
高兴 高兴
6票
难过 难过
7票
搞笑 搞笑
5票
愤怒 愤怒
4票
无聊 无聊
4票
同情 同情
  • 上一篇:青原工商加强食品市场监管
  • 下一篇:邓家有个“妇女之家”
  • 发表评论
    换一张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江西吉安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吉安微搏

    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