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绘新村
浓墨重彩绘新村
——青原新农村建设纪实
□彭生苟、焦贤浪
漫步在青原区天玉镇镇村联动点,一条条整洁干净的水泥路,一排排挺拔笔直的绿树,一幢幢正在建设的民居庭院,无不折射出新农村建设给这块土地注入的生机和活力,让人羡慕不已。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区结合“打造‘五区’、建设幸福青原”的总体目标,通过优化规划,规范流程,整合资源,常态管理等有效举措,上下联动,全区5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村点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按“一体化”要求 优化规划
在规划编制上,该区一方面高标准规划,以建设点为单位,按照“尊重民意,人畜分离、居住与生产分离,结合旅游发展、产业发展、文化特色,公共设施、文化场所、健身休闲、卫生服务四个配套,推广新户型、一户一泵式供水、使用新能源、新产业、新型粪便无害化处理方法”的原则,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全区建设点均达到了“三图一书”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严要求建设,依据各建设点的生态景观、产业基础、人文资源,充分挖掘其发展潜力,因地制宜,找准建设目标,不搞一刀切,大力发展27个庐陵新村、生态新村、产业新村、科技新村等四类新村,避免了“千村一面”,各显特色。
以“高一格”理念 规范流程
该区统一申报标准,及时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点申报工作的通知》,按照“四不搞”和“四优先”的原则,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今年,从78个自主申报点中,确定了34个省级铺面点、12个调剂点和5个自建点。转变操作流程,印发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基础设施建设操作规程、资金补助范围、标准、程序和奖励措施,推行了先户办项目后公共建设,先改水改厕后改路、改房的“先内后外”工作路径,严格按照“三不准”(统筹资金不得用于修建环村公路、不得用于拆迁补偿开支、不得用于修建公共厕所)的要求。强化管理职能,引导和组织各建设点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并赋予了理事会事权、财权和监督权,以民管民、督民,充分发挥了理事会的“管家人”作用,实现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服务。
聚“多元化”资金 整合资源
该区按照“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计其功,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要求,采取“项目统筹一点、财政安排一点、单位帮扶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办法,整合扶贫、建设、农业、民宗、发改等部门资金,将扶贫整村推进、扶贫异地搬迁、移民搬迁等项目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于特色民居房建设补助,共投入1000多万元;将水利、交通、林业等涉农部门建设项目配置到重点村,集中整治村容村貌,逐步建立了多元、集约、稳定的投入机制。整合建设点山场、水面,变活农村土地流转等集体资源,水泥、清洁工程等物质实行集中采购制度,设立了区、乡两级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实行专账管理,资金、物资的使用由理事会审核,挂点干部监督,并定期公开资金、物资使用管理制度,建立资金、物资台账,接受群众监督,保证资金、物资的公开、公平、公正。
建“花园式”村镇 常态管理
“村在绿中、花在村中、人在园中”,这是青原新农村的真实写照。在村庄整治工作中,该区不仅对净化、美化、绿化作了要求,同时融入了庐陵文化元素,对具有传统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古祠堂和纪念性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具有向心作用的古宗祠进行修复,还原庐陵风格民居特色,形成一村一亮点。同时还对圩镇店牌店招、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布点、选址和室内外垃圾桶的配置、规格标准实行统一规格大小、着色和名称,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确保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该区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不定期组织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研,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单位兑现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做到真情帮扶、实事做实。研究制定了青原区帮扶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区新村办还定期联合相关部门加强驻村帮扶工作的督导检查,对蹲不住、靠不上、工作开展不力的工作组,限期整改,并将各帮扶工作作为考核、评先评优、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