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四化”推进水利普查
普查社会化 责任网格化 质量优等化 考核制度化
青原“四化”推进水利普查
青原讯(肖和平、刘茂林)水利工程191座、经济生活用水283户、河湖开发治理136处、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单位34家、灌区181座、规模以上机电井466眼、规模以下地下水取水井43243眼……一个个清查对象,一组组普查数据,成功录入到国家“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基层登记台账管理系统”。去年以来,青原区按照“普查社会化、责任网格化、质量优等化、考核制度化”的要求,全面掀起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高潮。
为做好普查工作,该区机关、学校、社区、乡村、工业、农业、宾馆、饭店等有关单位至少安排了一名专职水利普查员,一场全社会化的水利普查攻坚战在青原大地全面打响。他们顶着火辣辣太阳,访农家院落,走田间地头,巡水库堤防,察电排水井,对水利设施了然于胸,都快成了水利专家。
如何强化责任,确保政令畅通?该区创新推出水利普查责任管理网格化机制,将水利普查责任量化成一个个具体指标,分为河流湖泊基本普查、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经济社会用水情况普查、河流湖泊治理和保护情况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六个专题和灌区普查、地下水取水井普查两个专项,然后落实到区级水利普查指导员的头上,一人一项,通力协作,整体推进。在此基础上,该区把水利普查的六个专题和两个专项细化成31类别59种181个指标、83种表页,分门别类下达到全区各机关、学校、社区、乡村、工业、农业、宾馆、饭店等单位组织,具体到每一个水利普查指导员、普查员。“水利普查工作犹如一张网,每一个水利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就是其中一个网格,网格出问题了,就网不着鱼,鱼儿会跑掉。”有人这样形象地解释水利普查责任管理网格化机制。
数据质量是水利普查的生命线。为了加强水利普查质量控制,该区出台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及工作细则,制定了三级数据审核制度,即水利普查员上门登记清查对象,乡镇街道水利普查指导员逐一复核清查对象,区水利普查指导员汇总审核乡镇上报的清查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客观、准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今年以来,该区各级水利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穿街走巷,上门入户,进厂驻企,翻山越岭,涉水渡河,实地审查清查对象,补充完善清查对象信息,做到一个不漏、一个不少。据悉,该区确认的清查对象全部通过省水利厅录入到国家“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基层登记台账管理系统”,水利普查工作已由清查登记阶段转入到全面调查阶段。
为了调动各级水利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积极性,该区制定水利普查指导员、普查员考核管理办法,采取百分制评分的办法,从工作责任、普查质量、时间节点等方面,综合考核水利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工作业绩,考核结果直接与水利普查指导员的年度考核、绩效工资挂钩,与水利普查员的劳动报酬挂钩,同时每年评出优秀水利普查指导员、普查员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给予物质奖励。刚性有力的奖惩措施,激发的是水利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斗志,挖掘的是水利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潜力,呈现出的是一批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