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激活发展引擎 — 青原力推工业经济发展纪实
入秋时节,置身青原大地,徜徉青原工业园区,无处不涌动着一股股火热的创业激情,让人感受到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
实施工业强攻战略,吹响合力兴工集结号
面对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基础薄弱的区情,青原区明确提出了全力实施工业强攻战略,着力将河东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全省有影响的电子信息集聚区和低碳节能照明产业基地,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区,将富滩工业区打造为省级循环经济工业区,构筑青原经济的增长极。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该区坚持以城镇化的思路推进园区建设,全力抓好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商住、就医、就学、娱乐等生活配套,加快污水处理厂等生产配套建设,提升园区形象;集中精力引进一批能引领园区发展、支撑园区形象的大项目,辐射带动一批配套、协作、互补的中小企业,实现引来一个、带动一片、发展一群的集聚效应,全力做大主导产业总量,力争5年内打造2个以上百亿产业、10个以上十亿企业和一批亿元税收企业;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项目落户、工程建设、招工融资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鼓励和帮助机械制造、有色金属、新型建材、医药化工等企业改造升级,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就地发展总部经济,提高新落户企业的投资强度、建设进度和税收贡献度,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
如今,全区广大干群正豪情万丈、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新型工业化实践中去。近两个月来,各地、各部门纷纷组队外出捕捉信息、拜访客商、洽谈项目,下到工地厂房开展帮扶,全区招商安商氛围浓烈、成效明显,共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签约金额达31亿元,其中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类项目7个,总投资额约29亿元。
强化载体建设,筑巢引凤香满枝
水泥马路四通八达,景观标志琳琅满目,工业园区生机勃勃,今日的青原,处处跳动着科学发展的动人音符。
设施日臻完善的河东经济开发区新工业园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总投资10亿元的德国量一公司正紧锣密鼓地建设,总投资1.6亿元的20万平方米的电子工业城拔地而起,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投产,多家电子企业正在火热建设中,一个生机盎然的工业长廊已然形成。昔日沉寂的土地变成了沸腾的工厂,到处激荡着发展工业时不我待的热潮。
青原作为中心城区的重要一翼,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把工业化的着力点放在平台的构筑上,大投入、大手笔建设工业园区。
在资源优势不强、缺乏大企业支撑拉动的情况下,该区科学规划,努力将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他们聘请高手,在着力提升富滩、华能和梅林三大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要求,瞄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十年大发展”的发展目标,遵循“绿色、环保”原则,在井冈山大学旁边规划建设了占地6000亩的新工业园区,突出电子产业、工艺品、节能照明、新型建材、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为项目建设打造良好平台。
这是青原人的大手笔!他们对大项目进入新工业园区采取“三舍得三倾斜”举措,即舍得花本钱、花时间、花精力,领导力量上倾斜、用地指标上倾斜、融资政策上倾斜,有选择地引进一批配套项目、上下游项目、追随型项目。目前,新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62个,其中亿元项目1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8个,初步形成了工艺品制造产业区、新型建材产业区、电子信息产业区、食品医药产业区和低碳照明节能产品生产制造基地,为产业招商构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近年来,该区累计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亿多元,拓展工业园区5平 方公里,落户企业由建区之初的4家增至140余家,以河东经济开发区和富滩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一园二区”格局基本形成。园区的建设对项目产生了强大的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孵化器”。
创优发展环境,落户企业渐成参天树
青原区花大力抓软环境建设,全力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安全宝地、兴业旺地,营造出“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区委、区政府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当作“生命线”来抓,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代表,对全区“软环境”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评议,检查评议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扫除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在每个企业门口悬挂服务监督牌,上面写有区投诉中心电话等;建立了105个环境监测点,聘请了105名监测员,有效清除了种种人为障碍。开辟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一个重大项目一位区领导领办、一名科级干部主办、一个部门单位帮办、一套工作班子专办的工作机制;组成项目代办小组,建立帮扶责任机制,对落户企业实行“保姆式”全程代办制;成立专门的项目建设审批委员会,实行“统一受理、项目代办、快速转办、并联审批、办结告知”制度,审批时间由原来的8个月缩短到现在的1个月。
为优化治安环境,该区拿出前所未有的决心,集中开展整治活动,对金融营运环境、信用环境、执法环境、行政服务环境、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环境等进 行专项整治,为外来企业撑起“保护伞”。
为重点扶持骨干企业,确保支柱财源稳中见长,该区创新行政服务平台、行政审批平台、行政监管方式,实行经济发展环境民主评议。在提供“保姆式”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区领导联系重点工业企业制度,为项目落户和企业发展提供用地、用工、融资等服务。仅近两年就为企业融资1亿多元,协助30多家企业挂牌、揭牌、办理土地证,帮助明盛等近20家企业新上生产线或开发新产品。
良好的投资环境赢来落户企业强筋壮骨、枝繁叶茂。近年来,该区企业科技创新获得专利和省级奖项21个,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26家,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