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上寻求 突 围
吉安探索进位赶超发展之路
□江南都市报记者郭宁、实习生贺萍
“要想富,先修路”是每个吉安人的共识,而这个路不仅仅是通往各地的道路,更是发展的思路、落实的出路。这个诞生了井冈山精神的城市,正在探索一条革命老区和农业大市如何走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突围之路。吉安在这条不能停下的路上迅走疾奔。
行路
静悄悄急行军的目标初体验
2009年,吉安在不声不响中实施惊人一跃,当年6月,各大媒体以《静悄悄的急行军》为题,对吉安加快发展进行了系列报道。两年时间倏忽而逝,吉安又给人以怎样的惊艳?吉安海关业务科科长彭宏茂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吉安既不靠边,也不靠海,2002年刚建关的时候,我们没啥事可做。”彭宏茂说,2006年,时任吉安市市长周萌到海关提出了进出口总额达1亿美元的愿望时,所有人都认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时,吉安的招商引资已呈现全面启动的趋势,海关工作人员开始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服务。“这两年随着入驻企业的越来越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我们的工作也就更加繁忙。原来吉安海关每年的税收只有20万元,开支是100多万元,而去年吉安海关的支出没什么变化,税收却已达到3500多万元,翻了170多倍。”彭宏茂自豪地说。
现任吉安市委书记周萌说,两年前媒体对吉安的报道,既是压力,更是动力。“静悄悄的急行军后,究竟走到了哪里,走对了没有,是否达到了一定目标,达到了一定目标后的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这是很多人想知道的答案。”
这个答案正在徐徐展现:2010年,吉安市实现生产总值720.52亿元,是2005年的2.4倍;财政总收入88.62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全市13个县市区财政收入都过了3亿元,其中1个县财政收入过10亿元,排名全省第17位,两个县过8亿元,排名全省前30位;规模工业增加值250.43亿元,是2005年的5倍。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仅2009年-2010年,吉安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5.7亿元,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十一五’期间,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应该说‘静悄悄的急行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思路
以集约集聚发展推动进位赶超
在吉安县投资的博硕科技,第二期工程已在今年1月竣工投产,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上交税收4500万元。该公司的三期工程预计在2012年底建成投产。整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电脑及其周边产品生产基地,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出口创汇5到10亿美元;吉州区的江西住电电装有限公司,为丰田、日产汽车生产汽车电线,产品全部出口;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江西省的第一块手机牌照,第一台电脑都在这里诞生,该园区今年预计产值达300亿元,财收由最初的2000多万元,今年预计突破4亿元……
这是吉泰走廊带来的裂变效应。以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吉水、吉州、青原、吉安县和泰和等六个工业园区为支撑的板块隆起,成为吉安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与两年前相比,你会发现我们的发展思路有了深化。”吉安市委书记周萌说,2008年,吉安市提出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发展战略,即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吉泰工业走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中心城区和县城所在地为平台,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2010年,吉安在谋划“十二五”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了做大总量、加快集聚的新要求,重点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产业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以集约集聚发展推动吉安进位赶超、跨越发展。周萌说,“这几年吉安经济社会有变化,但我们感觉到,总量偏小,人均偏低,后劲不足,财源不旺仍然是吉安的现状。所以想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把总量做大,对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和补白,争取GDP超过1500个亿,财政收入超过200个亿。”